
我們在懼怕什么
時間:09-03-23 來源:世紀海翔
我們在懼怕什么
反對并購的“民族品牌”保護者們終于可以放下久懸之心。18日,商務部最終裁定,根據反壟斷法第28條的要求,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這是反壟斷法自去年8月1日實施以來首個未獲通過的案例。這部法律最重要的立法初衷之一,是對國內被公眾詬病已久的行政性壟斷予以規制。
單從商務部依據的法律本身來說,裁定結果無可厚非。但這并不意味著,對這個流產的并購案已無再行檢點的必要。
其實技術性的細節無庸多議,雖然裁定出臺,相信關于對壟斷及其構成要件的爭執仍將持續。反對者恒反對,更是可見的結果。我們不妨跳出技術性的窠臼來談一談,比如所謂民族品牌、公共利益等等。因為,正是這樣類似的“大詞”讓這么一個普通并購案最終升級成“公共性大事件”。
之前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消息一公布,反對者就憂心忡忡,認為這是一場“民族品牌”的災難,甚至提出“寧可破產、員工失業,也絕不應賣給外企。”在一次網絡調查中,甚至有80%的網民反對并購。對于這樣一起商業并購案,我們到底在懼怕什么呢?
這其實存在一個判斷標準的問題。很多人會將可口可樂并購匯源與中海油并購尤尼科相提并論,后者被美國國會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于是,我們也絕不能把這果汁廠賣給它,否則就是國家和民族利益或尊嚴被傷害。這并不是玩笑,反對者中多少有人就是如此持論,雖然這個行業一沒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二無關國家安全,進入門檻也很底,是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但是,顯然這樣的話語場已在某種程度上干擾著裁斷者,大約一個月前,商務部外資管理司副司長林哲瑩就曾對外表示,關于這個并購,某些輿論的守度炒作已對商務部行政形成干擾。
從那時候,就有老于世故者判斷,這事十有八九要“黃”。我們當然相信這不會是商務部作出目前裁定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現實中,裁定遭到質疑多緣于此,有些人士擔心,這一裁定可能會被看作為迎合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呼聲而作出的決定。這其實不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實需求,比如時下中鋁投資力拓的交易也正在被澳大利亞政府審查。
中國正在快速成長為對外直接投資母國,如果我們在自己國內對外資給予過多的法律限制,那么,我們如何要求貿易伙伴更多地向中國企業開放?好在商務部已經明確表態,這并非意味著中國對符合條件的外資收購關閉大門,也不意味著中國要搞貿易保護主義。
另一值得探討的話題是在整個非爭論過程中,作為事件主角之一匯源的利益始終忽視,這家企業失去了在最好時機出售自己的并獲利的機會。為了某種可能并不存在的、模糊的公共利益,激進的反對者認為犧牲匯源是值得的。但是企業并購本質上屬于產權交易,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商業行為,如果一個企業連買賣自己的權利都沒有,對一個自己創造的品牌沒有處分權利,這無疑將影響創業者的積極性。反對者也許會反駁說,匯源至少不應該把“民族品牌”賣給外資。但是之前如樂凱、小護士等等被收購,消費者是否就遭受了難以忍受的外資壟斷之害,我們是否在化妝品、膠卷等行業損失了巨大的利益,或者尊嚴受損?如果答案為否,那匯源為什么不能出售?
現在好了,中國人朱新禮掙不著美國人的錢了,大家也就樂得清靜。只是,令反對者們失望的是,可口可樂沒準更會感謝眼下這個結果,正因為否決的裁定,它將不用在市場如此不濟的年景下履約,并支付巨額的費用。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為何美國可能“咸魚翻生”? | 提前應對未來“雙赤字”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