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們不談價值投資
時間:09-05-18 來源:世紀海翔
現在我們不談價值投資
上周二,參加一個投資沙龍,雖然都是新朋友,我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圈大家對股市的看法,發現大多數都像打了雞血,說大盤沒問題,現在是賺錢的好機會。
實際上,每次最好賺錢的時機,并不是在很多人都看多的時候,回顧2008年10月份,筆者在專欄中提出《抄底A股》、《做多中國》,應者寥寥,現在回頭看,那時應該是最好的入市時機,反觀現在,“3000點不是頂”的呼聲越來越高時,是不是需要提高警惕呢?
筆者周圍的一些朋友,他們當中不少人是資深的投資者,5月份以來遇到最大的煩惱,莫過于“只賺指數不賺錢”,通過我的不完全調查,這樣的朋友占大多數。
興業證券首席分析師張憶東先生給筆者發來一個數據,5月12日,他們用整體法做了一個測算,用大盤股(100億流通市值以上),中盤股(60-100億流通市值)和小盤股(60億流通市值以下)的總市值,除以各自的總盈利(2008年底數據),得出的市盈率分別是:大盤股20.33倍、中盤股39.15倍、小盤股130.94倍。
而近十年此三類股票靜態估值的中值分別是多少呢?分別是:大盤股25.84倍、中盤股40.67倍、小盤股73.52倍。
而筆者了解到的一些情況是:基金普遍高倉位,甚至大部分私募也很樂觀。剩下的疑問是:假如(請注意只是假如)大家都買入了,接下來還會不會有更多的錢進來推高股價呢?
另外一個跡象則是政策的審美疲勞,5月14日,本報報道《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批,“深港地區”順利獲得了國務院批復的“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如此重大的舉措,卻遭股市冷眼相待,是否說明市場已經進入政策審美疲勞期?
此外,IPO何時開閘也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
一場大牛市的開始,往往是以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基礎的,而經濟的蓬勃發展往往又來自于新產業的帶動,這一點在美國股市上表現非常明顯,從19世紀的運河股、鐵路股、20世紀早期的鋼鐵、汽車股、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藥股和房地產股、90年代的網絡股等等。哪一次牛市不是發軔于新產業的繁榮?單純的流動性推動能夠形成牛市嗎?
所以,現在談論價值投資是何等的不合時宜。
只不過,目前看來,小盤股和中盤股估值都很高了,剩下的可能只有大盤股了。但是,藍籌泡沫還會像過去那樣重演嗎?
我們至少應該明白一點:如果你在盛宴結束前走,哪怕最后一道菜沒吃上,那也遠比你留下來等最后一道菜要強,因為等最后一道菜的人最后往往發現其他人都走光了,那么,對不起,為這場盛宴買單,除了你還有誰?
當然了,有不少朋友是剛剛趕到,準備飽餐一頓的,而筆者卻不識相地提示風險。對于這些朋友,我只能坦率地說:其實筆者也希望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當然了,我們也大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地蒙頭參與這輪博弈。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警惕美國將升級“匯率操縱”之爭 | 適度警覺“滯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