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護全球貨幣信用 控制商品通脹預期
時間:09-06-24 來源:世紀海翔
維護全球貨幣信用 控制商品通脹預期
近來,由于全球經濟“V型”反轉的希望渺茫,曾一度瘋漲的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回落。但對于各國央行而言,如果就此可以對因貨幣過度寬松而帶來的通脹預期掉以輕心,還為時過早。市場對美國債務和美元過度投放而做出的反應,導致美債利率上升,美聯儲不得不開始討論非常規性貨幣政策的退出問題,市場由此看到了貨幣政策可能轉向的信號。加之沒有實質性經濟復蘇利好支撐,商品市場進一步上升的動能遭遇壓力,出現階段性調整。
不得不承認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商品市場價格攀升的核心動力,并不在對于經濟復蘇的判斷,即便來自中國的儲備需求快速上漲,也沒能改變全球整體需求下滑的格局。而全球各主要貨幣同時采取擴張政策引發的通脹預期,進而導致對全球主要貨幣集體信用的信心下滑,正是商品市場的最大推手,即便不可否定價格上漲中投機因素的存在。
中國在低價位階段的收儲政策實施至今,由于庫存已接近一定的飽和程度,消化新增庫存需要時間,這可能意味著來自中國的大宗商品采購增速下降。它會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價格走勢,然而如果在今年接下來的兩個季度里,全球主要貨幣,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流動性持續大增,對貨幣貶值的憂慮會繼續抬頭,通脹預期將再次推動商品市場上揚。也就是說,在今年余下的時間里,各主要國家能否攜手共商,盡早明確商討在什么條件下,美國、中國等國家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需要嚴格退出、轉入常規性政策,將決定全球通脹預期的漲落。在沒有實體經濟復蘇支撐的情況下,貨幣效應帶動下的通脹預期高漲,導致大宗商品市場、資產市場提前進入真實通脹,進而帶動薪酬和其他商品進入通脹,而實體經濟利潤持續被壓縮、繼續下行,經濟增長沒有真正好轉,這就等于宣判了刺激政策的無效,甚至負效。
有分析認為日本在進入經濟蕭條期后,持續多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沒能讓經濟得以恢復動能,但是也沒有帶來嚴重通脹。但是這次不同的是,全球主要貨幣同時采取了史無前例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尤其是中國的處境和當時的日本完全不同。日本在進入蕭條前的嚴峻通脹和泡沫破滅的慘痛經歷,讓資產性投機大傷元氣,而日本本土的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規模,決定了日本本土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日本本國的擴張性政策對全球價格預期不構成影響。但中國目前仍然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東中西部、城鄉之間存在巨大的發展差異,并且以中國的經濟和人口規模,對中國需求的預期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影響力明顯大于日本。在全球其它主要貨幣和人民幣同時超發、共同引導通脹預期時,今后的客觀結果將很難分辨,對中國而言,究竟是要面對輸入性通脹,還是輸出性通脹。
對于中國而言,更加困難的是,我們缺乏足夠的市場工具來表現預期。美債利率的上漲,可以看作是市場對美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對陣。然而在中國,除了資產市場,比如證券和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沒有其它反映貨幣信心的市場工具。匯率是對外經濟部門的一個指標,對內部信用的反映度有限,而在全球貨幣攜手超發的背景下,匯率變化的信號也會減弱。所以,政策制定者們不能夠譴責當前中國的資產“投機”。利用合理的政策控制通脹預期,是決策者的責任,投資者立場的被動性、防御性選擇,無可厚非。目前的核心任務,應該是控制、引導通脹預期,防止它帶來真實通脹先于經濟復蘇來臨。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克魯格曼的謬誤 | 限制戰略資源出口符合國際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