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權衡信貸政策收放時機了
時間:09-07-13 來源:世紀海翔
該權衡信貸政策收放時機了
6月份新增信貸1.53萬億元,上半年新增信貸7.37萬億元,這比過去60年任何一年的貸款都多。固然,如一些專家所說,這可能進一步打消通縮預期,不過應該看到,在政府拉動投資,擴內需、保增長,GDP“保8”的目標下催生的貸款井噴,正在醞釀著不可預知的風險。
上半年信貸主要流向鐵路、公路、機場等政府項目,為了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四萬億”項目中分羹,一些銀行甚至降低貸款門檻。從當下看,這些信貸確實支持了龐大的政府項目,從長遠看,一旦經濟有效復蘇且進入正常增長的路徑,這種在經濟衰退時期形成的“銀政”關系可能遇到挑戰。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較長,未來還本付息難以保證。同時,政府項目貸款大多以“政府信用”為依托,一旦地方財政出現困難,可能再次出現上世紀90年代那樣的銀行呆壞賬風險。
更大的風險甚至不在于政府項目。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測算,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資金流入了票據市“空轉”市場。也就是說,一半的信貸資金在金融系統內自我循環而并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這中間蘊藏著的風險更需要警惕。
一方面,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今年1—5月,30%多的投資增長只帶來了8%左右的工業增加值增長,出口同比下降了28%,外需仍然疲弱。中國企業“去庫存化”的過程仍未結束,即使信貸資金能夠幫助企業擴大再生產,未來產能過剩的壓力只會加大。
另一方面,資產價格重新進入上升通道。消費價格指數仍在下降,房地產價格卻漲勢驚人,北京、深圳等地,很多樓盤的價格已回到歷史更高位。上證指數的漲幅已經接近80%。2007年資產價格膨脹的景象似將重現。不同的是,那時中國經濟增長速尚在高點,而現在我們卻仍在底部蓄積動能。
資本溢價帶來的繁榮幻象,可能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真正繁榮。一旦泡沫放大后崩潰,危及的不僅是銀行和金融體系,實體經濟也難免其禍。當前,各方人士都認可內需尤其是國內消費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健運行的主引擎,而資金流入資產市場,只會擠壓用于消費的資金,而不會促進消費。
因此,我們認為,當下正是決策部門權衡宏觀政策的關鍵期。一方面,對經濟的刺激仍需要維持相當力度,不能輕易“撇火”;另一方面,面對資產價格膨脹苗頭,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顯然應該留有余地,留有騰挪空間。
我們注意到,監管層對此也心存警惕。中國銀監會官員稱,信貸資產的集中度風險日益凸顯,銀監會希望通過推行銀團貸款分散信貸風險。據悉,貸款轉讓的市場也將開始運轉,屆時銀行之間可以把貸款項目相互轉讓,從而更大范圍地分散風險。央行上周重啟一年期央票發行,已經透露出微調信號,其中不管對救急式貨幣信貸刺激轉變為過度泛濫的擔憂。
當然,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依然是,如何讓信貸真正流向實體經濟,流向有利于經濟良性復蘇的行業中去。在決策者權衡信貸閘門收放時機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如何有效引導信貸投向,防范泡沫的持續膨脹。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投機者的盛宴 | 力拓“間諜門”折射鐵礦石進口制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