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續航新動力:貨幣政策“定向換擋”
時間:09-12-08 來源:世紀海翔
尋找續航新動力:貨幣政策“定向換擋”
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這被金融市場人士認為深得“守衡”精髓,前者透露了“總量寬松”的曙光,而后者則呈現了“略有收緊”的涼意。
12月7日,定調2010年中國經濟政策和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終于“落槌定音”。
會議堅持了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讓市場此前對“刺激退出過早到來”的緊繃神經有所釋懷。而與此同時,“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亦讓市場領悟到“適度微調”的迫近。
從會議公告中可以發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具體內容,均有“微調”信號。
以財政政策為例,會議強調明年財政政策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時,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于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在貨幣政策中的信貸投向上,會議提出將重點向社會經濟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轉移,并強調:明年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
“明年的重點并不僅是調結構,首先要把經濟增速穩住,只不過是在履行保增長這個重要任務的同時,中央會拿出更多精力來調結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范劍平告訴本報記者。
而政策大方向的“不變”和具體措施的“微調”,都指向了2010年乃至整個“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主題詞——在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之際,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
畢竟,經受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考驗的中國,已經認清一個現實:改革開放前30年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無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促轉變”關鍵:擴內需再提城鎮化
盡管中國經濟已經見底,但經濟復蘇之旅尚不明晰。因此,盡管中央提出2010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并力圖從經濟結構調整中找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不可誤讀的是,中央政府絲毫沒放松“維穩大局”的主題。
在范劍平看來,經濟見底與經濟復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今年上半年,受惠于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拉動,中國在突飛猛進的信貸支持下,演繹了一輪“急救軍”式的增長圖譜。迄今,中國經濟增長“保八”已料無懸念。
國際投行摩根大通預測,中國2009年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維持在8.6%,2010年將達9.5%。第一創業證券預測,2010年中國的經濟將達到10%-11%。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靠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基礎并不穩固。
國家經濟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增長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內需增長相對緩慢,外需還沒恢復到很快的水平;第二,2009年經濟增長主要靠政策推動,并不是內生性的;第三,結構性問題,有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嚴重。
這三大問題背后的一個簡單概述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引擎在哪里?
“在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這是中央尋找的新引擎路徑。而這正是近些年被中國屢屢提及、而屢難突破的“硬骨頭”。
與往年不同,本次的實現路徑中,內需在“三駕馬車”中要擔當重任,觀察人士發現,繼本世紀初提出加快“城市化”戰略以來,本次會議再提“推進城鎮化”。
在擴大內需方面,中央明確提出2010年要“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積極推進城鎮化”等重要議題。還傳遞出將“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的重要信息,并將其列入明年的重點工作。
銀監會政策法規部相關人士認為,“城鎮化”一方面可以落實擴大消費、另一方面可以消化過剩產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證經濟增長。
而與2002年以來中國所啟動的“城市化”進程不同,當時的概念更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的無限擴容,而本次則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鎮化的背后,不僅隱藏著巨大的內需擴容空間,亦是中國城鄉二元化體制的一個分拆與重塑的過程。
貨幣政策:從“超級應對”到“正常寬松”
要保證發展方式轉變,提速城鎮化進程,切實擴大內需,均需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駕護航”。在今年M2增長接近30%、信貸增量可能創10萬億歷史天量的大背景下,2010年中國的貨幣政策,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雖然具體貨幣和信貸目標尚未透露,但本次會議內容顯示,中央政府已經意在保持平穩增長中調整既有問題。
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這被金融市場人士認為深得中國中庸之道——貴在“守衡”的精髓,前者透露了“總量寬松”的曙光,而后者則呈現了“略有收緊”的涼意。
“應該說,這是從應對金融危機的‘超級應對’退守到‘正常寬松’,但已經足夠了。”第一創業研究所副所長王皓宇認為。
作為“輸血”保增長的貨幣信貸,其一吐一吸之間對實體經濟影響不菲。而其明年的調控之道正印合了“四性”原則。
“明年的貨幣政策更強調適度,而今年卻忘了適度,過于寬松。”范劍平認為。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接近30%的M2增速不可為繼,過剩的流動性背后已經隱含了資產泡沫泛起的沉渣。
一般認為,貨幣供應量應在GDP的基礎上,加上CPI再加3-4個百分點為宜。如此估算,如果按照今年GDP為8.5,CPI總體為負計算,M2增速已經高于適度水平近20個百分點。而明年,按照上述公式,如果預計GDP為9%,CPI總體為3%,那M2增速應該大致維持于16%-17%的水平,按照“寬松”原則,再加2個百分點,基本會維持在18%-19%左右。
如若這是一個大致可期的數字,那么央行可能通過兩大途徑來實現這種預期。
首先,控制信貸增量。不少機構預測,明年的信貸增量有望控制在7萬億-8萬億元。這是一個承今年近10萬億信貸而來的數字。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認為,明年的信貸必須保持適度增量。首先,這是鞏固經濟復蘇態勢和繼續落實上年度政府主導性投資的需要。目前近10萬億元新增貸款中,將近5.5萬億元是中長期貸款,約占50%;中長期貸款中的70%,是2008年10月份以后的新開工項目,這塊會延續剛性的信貸需求。另外,伴隨著經濟逐步復蘇,企業的流動性需求會比今年有明顯改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會上行。
綜合考慮,明年即便不再增加新項目,今年在建項目后續項目貸款需求就有約四萬億元,而企業流動資金正常需求也在四萬億左右。這就需要八萬億的信貸需求。
在信貸不可能過度壓縮的情況下,央行需要做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沖外匯占款,減少基礎貨幣投放。而這部分工作正是最體現“靈活性”與“針對性”的所在。
信貸松緊度仍存懸疑
近20%的M2增速,7萬億-8萬億的信貸增量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是緊是松?對此,市場解讀并不一致。
中金公司宏觀經濟分析師邢自強認為,這還是比較寬松,企業的可用資金不會少。一方面有7萬億-8萬億的增量,一方面很多企業今年提取貸款后并沒有使用,這表現為存款增速明顯大于貸款增速,而這部分存款明年可以被企業真正使用。
但中國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石磊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寬松的數字。
石磊認為,使用非金融企業部門融資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總額的比例來表示企業部門的流動性充裕情況,這被其稱為投資流動性倍數,這一指標較高時就表示企業部門流動性充裕。
通過將這一指標與人民銀行公布的相對基準利率上浮貸款占比進行比較,其研究發現投資流動性倍數在40%以上時,企業流動性充裕,在30%附近時企業部門會感到流動性緊縮。2007年這一倍數在28%左右,2008年為33%,2009年,這一比例從一季度的超過80%,降至三季度的40%附近,但仍處于相當寬松的范圍,中行預計全年將在45%-50%的高水平,中國信貸市場目前尚未緊張。
不過,2010年的情況就不樂觀了。即使假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由2009年超過33%的水平下降至2010年的25%,那么要達到與2009年同等的寬松環境,非金融企業融資量至少需達到10.5萬億,加上居民部門融資1.5萬億,全年融資量需高達12萬億,與2009年基本持平,這是不可能達到的。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比亞迪:草根狂想曲 | 城鎮化需防止拉美陷阱和地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