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年輕人都愛往大城市里擠?
時間:09-12-22 來源:世紀海翔
為何年輕人都愛往大城市里擠?
⊙越是高階的生活方式,越是小眾化,這意味著只能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才可能存在,只有大量人口中才能找出足夠多的同類小眾,使得此種生活方式下的消費達到規模經濟;
對于那些專存高遠的青年,即便在眼下可以忍受一個很低的起點,但他們心目中的那個梯子必須有足夠多的梯級,可以通達他們所憧憬的高度;顯然,這樣的梯子在鄉村是找不到的。
在經歷了年初以來的又一輪房價大漲之后,政策部門再次宣示了遏制房價的態度,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了推動城鎮和中小城市發展的戰略方向,該戰略旨在扭轉過度向大城市集中的人口分布結構,以緩解一線城市所面臨的日益沉重的住宅需求壓力。
這一政策轉變,把一個多年前曾幾番爭議的老話題又提上了桌面;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究竟應該面向高度密集的超級都市區?還是稀疏松散的中小城市網絡?爭論未曾有結果,相關部門則似乎一直傾向于城鎮化,而與此同時,超級都市卻早已不由分說的涌現了出來。
城市化與城鎮化之爭,問錯了問題,正確的問題是:按我們的制度背景、資源稟賦和市場特征,未來的人口分布結構將會如何演變?從已經表現出的趨勢看,方向無疑是超級都市,如果這一趨勢背后有著強大而固有的內在動力,憑幾項政策和規劃是無法扭轉的。
關于蟻族的報道和正在熱播的《蝸居》,都生動的展示了,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為了留在大城市,愿意承受何等的艱辛和壓力,這一強烈傾向的背后,必定有著某種共同的動機。
關于大城市的優勢,經濟學家已有了很多論述,斯密指出,細致的分工依賴于密集人口,只會做一種糕點的面包師,無論手藝何等高明,在小鎮上是找不到工作的,而在大城市卻很可能享受五星級酒店的高薪;越是高級的專業化人力資本,越需要在高度密集市場上就近兜售、以實現其價值,設備和技術等非人力生產資本也一樣。
生產如此,消費也是強此,越是特殊的偏好,越是難以在人口稀疏的鄉鎮得到滿足,若一種商品的目標消費群窄于0.1%,便不可能在只有幾千人的上鎮設立零售店或代理商;有形商品的問題還能借物流業的發達而得到改善,服務業則更難辦,在小鎮上你找不到好的電影院、風味特殊的餐館,大明星也不會來這里走穴。
更要命的是,許多消費必須由趣味相投者共同進行,或需要看得懂的觀眾在場才有意義;在小鎮上,你那件手縫西裝會被叫做皺巴巴的針腳不齊的外套,作為球迷,你找不到人一起觀球暢飲歡呼,作為發燒友,沒人聽你吹噓那根能收上千個節目的天線,即便在數十萬人的中型城市,你也難以在每個周末湊齊一桌人打橋牌。
密集人口在實現人力資本價值和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上的優勢,構成了人們向大城市聚集的基本動力,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同樣重要的因素是:在現代社會,都市已成為人們價值追求和地位提升道路上的一座燈塔,那些力爭上進、不甘寂寞與落伍的有志青年,很少能在大城市以外找到施展這一追求的舞臺。
人的消費不是隨機組合的,偏好和價值觀也不是獨立散布的,消費行為和驅動它的偏好乃至價值觀,被組合在所謂生活方式的穩定結構之中,這些生活方式乃是人群經由模仿和協同而達致的“聚點”;當一個年輕人為自己的未來生活作籌劃時,實際上是在進行社會角色自我定位:首先選擇一個競技場,然后考慮自己將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一旦他朝選定的方向邁出腳步,生活目標便被鎖定在一系列逐級爬升的模式之中。
問題是,越是高階的生活方式,越是小眾化,這意味著只能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才可能存在,只有大量人口中才能找出足夠多的同類小眾,使得此種生活方式下的消費達到規模經濟;對于那些志存高遠的青年,即便在眼下可以忍受一個很低的起點,但他們心目中的那個梯子必須有足夠多的梯級,可以通達他們所憧憬的高度;顯然,這樣的梯子在鄉村是找不到的。
正是這個梯子,驅使大批青年甘愿蝸居于都市,他們本可在小城市謀得不錯的差事,并享受低得多的生活成本,更好的交通,更好的空氣,更少的生活壓力;他們并沒有錯,即便最終他們在那個梯子上爬得并不高,但年輕人總是會有夢想。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分析:2010年環境大不同 投資者必須精調細選... | 百家上市房企融資狂飆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