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板半年記
時間:10-05-31 來源:世紀海翔
創業板半年記
7個月,彈指一揮間。
在這7個月里,相對于創業板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意義,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在創業板光環聚焦之下;上演一個個一夜暴富的故事。
然而,上市公司股東的暴富與股民獲取可觀的投資收益之間,究竟將產生怎么樣的聯系?成長中的創業板顯然有更多問題值得思索。
成就與問題
10年砥礪,創業板的推出無疑是眾望所歸。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勢單力薄的民營企業無疑是最需扶持的一類企業。國內A股創業板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推出,顯然可以很好的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認為。
盡管對創業板目前的運行有頗多擔憂,但尹中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仍對這一資本市場的創新之舉給予了積極評價。
數據顯示,雖然只有短短7個月,但在創業板成功發行的企業已由最初的28家,迅速增加至目前的88家。
可供比較的是,被稱為創業板“預備板”的中小板首批上市企業只有8家,達到88家公司的規模更是用了超過兩年的時間。較為成熟的香港創業板市場自1999年11月創立至今,上市企業也不過174家。
實際上,創業板的到來,不僅僅解決了這些上市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大量的超募資金甚至已經超出了這些企業的最初預期。
以超募最為嚴重的國民技術(300077.SZ)為例,原本只需募集3.36億元的項目,卻意外獲得了23億元的募集資金,超募比例超過584%。有好事的股民甚至在股吧里算計,國民技術超募的資金放在銀行里一年能拿多少利息。
可怕的是,國民技術的大幅超募并不是單個事件,創業板公司超募現象更像是一場集體的資金狂歡。
據WIND資訊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5月底,登陸創業板的88家上市公司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70億元,但最終實際募集的資金總額高達580億元。超募比例超過241%。
與之相比,剛剛過完6周歲生日的中小板再次相形見絀。
據深交所副總經理周明公開介紹,截至今年前4個月,中小板402家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金額為2509.8億元,其中IPO融資金額為2059.18億元。
過多的超募資金導致新生的創業板飽受爭議,來自輿論和投資者的壓力更是讓證監會頗為緊張。
“創業板企業大多是一些主板公司下面的分支行業,根本容納不了這么多資金,一開始還可以買房買車,但長期還是要找一個投向的,但是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擴展,都有一定風險,畢竟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國泰君安并購部執行董事夏泉貴向本報記者坦言。
一位參與過創業板企業上市工作的投行人士就告訴本報記者,證監會相關工作人員在與券商交流的過程中,甚至不得不要求保薦機構在募集資金環節上進行技術性的處理,盡量淡化涉及超募的描述,以避免誤導市場。
“為了項目保險起見,我們已經刻意地壓低了發行價,但還是會超募,我們也沒辦法。”一家剛剛上市創業板公司的保薦機構項目主辦人無奈地告訴記者。
盡管創業板發行制度因大量的超募資金而備受詬病,但在專業人士看來,這一問題并非根本矛盾。
“以前這部分利益落在打新股的人手中,現在留給上市公司,相當于把寶貴的資金由不勞而獲的人手中轉入有資金需求的上市公司手中。”證監會一位相關負責人士在內部培訓會議上如是說。
相對于龐大的超募資金,夏泉貴則認為高發行價和高市值下的暴富現象更加值得關注,“暴富顯然不利于這些企業家的創業激情,如果一夜之間就能成為中國首富,誰還能再保持創業之初的動力?”
此起彼伏的暴富現象背后,創業板持續堅挺的高估值現象也隨之成為眾矢之的。
長期跟蹤國際資本市場的夏泉貴以目前的兩市第一高價股國民技術為例,為本報記者算了筆賬:“國民技術現在的總市值是210億港幣,但香港一家同樣從事芯片行業的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不過12億港幣。”
盡管國民技術的市值是這家香港公司的17倍,但二者的營收總額和凈利潤數據卻相當接近。
罕見的高估值所對應的高市盈率甚至被投資者戲謔為“市夢率”。
創業板新定位
今年3月1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業板推薦工作的指引》(下稱《指引》),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也明確表示,《指引》將引導市場各方正確認識和理解創業板,進一步明確創業板的主要著力方向,同時指出創業板推出的目標是實現國家創新戰略,推進產業升級,創業板為創新型高成長企業提供融資平臺。
在3月底的創業板發行溝通會上,創業板發審委的相關人士要求各保薦機構認真把握創業板的市場定位。
《指引》明確了九大鼓勵類行業和謹慎推薦的八大行業,其中九大領域名單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等領域;謹慎推薦的8大行業則是紡織、服裝,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等公用事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土木工程建筑,交通運輸,酒類、食品、飲料,金融,一般性服務業,國家產業政策明確抑制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行業,保薦機構在推薦這八大行業時,應當就該企業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履行嚴格的核查論證程序,并在發行保薦書和保薦工作報告中說明論證過程和論證結論。
根據上述人士的闡述,創業板應當著重創新型企業,尤其是企業自主性創新能力和成長性至關重要。
而對于創業的規模則沒有限制,“大小均可”,對于發行上限沒有要求,這被在不少保薦人看來是深交所希冀通過創業板提升市場影響力的舉措之一。
在具體介紹創業板的創新導向時,來自監管部門的觀點認為,創新則是推動形成技術進步和業務模式積極主動,促進成長性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使突破性、開拓性、創新性輻射整個市場。
高成長的幻象?
千夫所指之下,高成長性的“傳說”幾乎已經成為創業板公司還“站在高崗上”唯一的理由。
“不可否認,有些公司上市前的成長性的確不錯,但我們要分析清楚這種高成長是否是偶然事件,甚至是企業調節利潤帶來的結果。”南京一家知名會計事務所的合伙人告訴記者。
對此,一位證監會內部人士在前述培訓會議上同樣并不諱言,“現在中國計劃上市企業普遍粉飾報表,有很大水分。”這位內部人士因此奉勸保薦機構盡量推薦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
實際上,即便是通過證監會和保薦人等層層關卡的已上市企業,其成長性也難以保證。可供借鑒的是,中小板便不乏這樣的變臉企業。中小板首批8家上市企業中的江蘇瓊花(002002.SZ)便是這樣的不幸者。
盡管當時大盤低迷,但創業板開盤之后的暴漲現象還是讓股民們著實興奮了一把。
高新張銅(002075.SZ)無疑是更不幸的一員。
2008年9月,高新張銅“有幸”成為中小板首只ST股,令人咋舌的是,這家2006年10月底正式上市的張家港當地明星企業,在上市2年后便開始沉淪。
盡管管理層嚴格把關,但是出現上述業績變臉現象的上市公司無論在主板還是中小板都不難發現。
“當初中小板某種程度上也是被變相的看做是創業板,所以同樣的教訓現在創業板的投資者不能不吸取。”夏泉貴表示。
實際上,證監會在保障上市企業成長性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上述判斷要點中包括核心業務的持續增長、技術創新、業務模式、公司治理水平等等方面。
為了杜絕問題企業混跡上市,證監會加強了創業板上會企業的審核要求,數據顯示,2010年截至
事實上,創業板公司業績并非如市場預期中的高增長。來自財匯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創業板的凈利潤較之去年第四季度增長16.4%,而主板市場的增長率卻達到24.7%。三聚環保第一季度虧損,網宿科技第一季度負增長,頭頂高市盈率高成長的創業板業績增長竟然跑不過主板公司。
“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無可厚非,畢竟企業經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歸咎于證監會的責任,包括保薦機構有時候也是無能為力。”尹中立告訴記者。
另據尹中立介紹,受制于經營環境的變化,即使在相對健全和完善的資本市場上,業績變臉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其看來,對成長性的判斷并不是創業板估值虛高的根源。
既然如此,虛高的估值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原因?
據夏泉貴分析,短期內上市公司總量少,單個公司總股本小是這些公司遭遇爆炒的首要原因。
以股價居兩市次席的東方園林為例,該公司總股本7512.2萬股,流通股本僅為2175萬股,盡管股價高達170.80元每股,但其流通市值也不過37.15億元。
市場上的資金卻是洶涌澎湃,僅公募資金手中的資產總量就高達數萬億元。東方園林的前十大流通股也幾乎全部被易方達、上投摩根等公募基金所把持。不僅如此,其他百元以上的高價創業板個股,均出現了類似現象。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創業板在當前估值下的巨大風險,但一向以價值投資自詡的公募機構,緣何也開始加入瘋狂炒作的大軍?
“因為來自主板的歷史經驗告訴這些投資者,長期看,無論是主板還是創業板都沒有什么風險,因為在中國退市非常困難,因此上市公司也就沒有了最終的風險,再爛的公司也有咸魚翻生的可能。”尹中立坦言。
實際上,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初,本報記者就曾發文指出,創業板因為保留了借殼重組制度,使得退市機制再次形同虛設。
“對殼資源進行重組是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個痼疾,已經使證券市場的估值標準發生很大扭曲,所以我在很多年前就反對。這次我又重新提出來,也是希望創業板作為一個新的板塊,能夠在一開始就做得比較規范,并形成很好示范作用。”知名經濟學家華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值得慶幸的是,類似萬好萬家這樣的奇跡在創業板上正在被逐漸堵死。
2010年兩會期間,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正式提出,創業板將不再實行長時間的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實行直接和快速退市制度,更重要的是,創業板將杜絕借殼炒作行為。
然而令研究者擔憂的是,現有發行制度還尚未作出修改,也沒有相關正式文件出臺,這一政策究竟能否出臺尚需觀察。
“如果政策真的出臺了,創業板的風險無疑將急劇加大,因為只要連續虧損就將直接退市,同時能否得到實行,管理層也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尹中立對此持謹慎態度。
此前,曾有新加坡投行機構人士公開認為,中國創業板的推出將因公司盤子小、易于借殼等原因,帶來大量并購重組機會。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政府失信、媒體失范和房產稅鬧劇 | 金巖石:中國經濟增長的貨幣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