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巖石:中國經濟增長的貨幣推動
時間:10-05-31 來源:世紀海翔
金巖石:中國經濟增長的貨幣推動
當我們理解了貨幣對經濟的作用就要知道,貨幣如水,覆水難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中國經濟是靠貨幣推動的,很多人并不理解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才會總在討論:有沒有通貨膨脹?有沒有資產泡沫?
“樓市地震,股市遭殃。現在大家關心股市樓市,以為所有這些東西都來源于政策,其實是來源于我們選擇了一個經濟增長的方式,而選擇這種方式就必須付出代價,我們應該把中國經濟放到一個全球經濟的大循環當中去理解。”
對于
集賢講壇是由中國光大銀行與經濟觀察報聯合舉辦的全新財富思想論壇,齊集經濟、文化、藝術、生活各界賢能,在全國多個城市巡回開講。講壇以多元角度,全球視野,深入剖析,激發思考,希冀以此助力當今中國社會財富思想的深刻變革。
樓市和房市的背后都是貨幣現象。
一年半之前黑云壓城,一年之后,陽光明媚,全世界都在期待著中國崛起。但是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內,有誰聽說發現了大金礦?有什么重大技術發明和科技突破?有什么新經濟實力的增長?答案都是沒有。那為什么一場金融海嘯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在這一年半的時間,我們乃至整個世界,都做了什么?大家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印鈔票。發票票、吹泡泡。而這些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什么我在去年三月告訴大家:上半年買股,下半年賣房,告訴大家房價還會再翻一番?當時大家都不信,看到房價暴漲,大家信了。目前房地產新政實施一個月了,我們期待什么?昨天收到一個短信,說新政實施一個月,效果顯著,量減價跌,深圳成交量下降了60%,房價同比下降了67%,這是大家所期待的結果嗎?
股市、樓市背后其實是一個貨幣現象。當我們選擇用貨幣驅動經濟增長,選擇用貨幣化解金融危機,選擇用貨幣驅動大國崛起,就得付出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代價。當看到貨幣供應量高速增長的時候,就要警惕通貨膨脹。但是統計局告訴我們沒有通貨膨脹,真的沒有嗎?我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通貨膨脹和我們形影相隨。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教授,也就是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年近90歲,最近講了一句話,他說將來要在他的墓碑上寫一句話:“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恰恰是由于貨幣把我們帶進了金融危機,又讓我們走出了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源于兩個泡沫的疊加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講金融海嘯是一場陰謀。現在金融海嘯過去了有誰為這場海嘯承擔了責任?如果說它是少數金融家的陰謀,這些人在哪里?如果說這是華爾街的貪婪,華爾街什么時候不貪婪?
什么叫貪婪?亞當·斯密告訴我們,每個人在追逐私利的過程中創造著社會財富,這句話就是告訴大家經濟學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貪。人性的貪婪就是財富的起源,財富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它只是相對于人的欲望而存在。
財富本源屬性和財富本身不是一回事。過去我們怎么表述富人?比如和紳是中國首富,怎么描述他?良田千傾,妻妾成群,盛世古董,亂世黃金。財富的本源沒有變,但是財富的形態變了,我們用樓市替代了良田千傾,用股市替代了妻妾成群,依舊盛世古董,依然亂世黃金。今天看到黃金價格暴漲,就意味著仍然在危機之中。
當人們不斷去尋找金融危機背后的陰謀,這代表了一種愚味,事實上金融海嘯每十年一次。07年的次貸危機,97年亞洲金融危機,87年黑色星期一,77年歐洲貨幣危機引發了拉美債務危機,67年英鎊危機,英鎊退出國際歷史舞臺。所以跳出一個國家的視野,站在全球大宏觀經濟的版圖中,才會看到二次大戰后每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與我們形影相隨。我們會發現生活中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周期,就是經濟泡沫升騰、破滅,再升騰,再破滅。
如果接受了這個概念,那么今天說經濟復蘇了,就等于是告訴大家,下一個大泡泡又開始吹起來了。下一個大泡泡吹什么呢?我們今天自豪的告訴世界,中國經濟領先全球復蘇,如果我們看一看2009全球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就能理解,下一個大泡泡是中國吹自已,世界吹中國,也意味著2017年金融海嘯以極高的概率可能爆發在中國。索羅斯同時給大家解讀了另一個假說:每25年一次的長期性超級泡沫,描述的是每一代人都有一個夢想,人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締造傳奇。于是一代人對夢想和光榮的追求,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讓每一個人在追逐著、夢想著,模仿著。結果在股市、樓市、貨幣金融的相互激勵之下,這一代人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金融杠桿率。金融杠桿率的上升導致人們在歡樂中忘記了風險,也是泡沫被一代人逐漸推高。于是在每一個偶發事情中,這個長期泡沫消失了。如果把長期性超能讓泡沫理解為股市、樓市、金融貨幣所構建的一個金融杠桿,我們才能理解這場金融海嘯中為什么大量的財富會蒸發?為什么要降低金融杠桿率?為什么降低了杠桿率經濟開始恢復平靜?如果用25年的長期性超級泡沫來解讀中國經濟,我們會看到什么呢?
中國經濟的長期性超級泡沫
如果中國也有這樣一個長期性超級泡沫,它的起點是在哪里?改革開放使中國融入了世界,這代表一種生活方式開始進入中國,過去20年我們追逐的所謂夢想不過是在復制歐美過去的繁榮。1992年,中國的中央銀行正式成立,每年以超過23%的增長速度在印刷著紙幣。1992年證券法正式生效,股市走進了我們的生活。1992年70個大中城市全面試點住房按揭貸款,96年住房業按揭業務成為商業銀行的常規業務。這就是告訴大家,從1992年開始,進入了股市、樓市、貨幣、金融的互動,開始啟動了一代人的夢想,開始不斷提高著生活中的杠桿率。
92年加25年是哪一年?是2017年。所以我先給大家一個盛世危言,讓大家能跳出當前的迷霧,看到未來。2017年,中國很可能就像兩年前的美國一樣,兩個泡沫疊加在中國,背后就是我們所關注的股市、樓市。而股市、樓市的背后,是大家沒有關注的貨幣和杠桿。
用貨幣和杠桿來解讀現代市場經濟,就會面對一個大家都困惑的迷局,那就是財富究竟從何而來。也許到今天,我們都還相信傳統理論教給我們的“勞動創造財富”。我們都知道勞動創造財富,但是想一想我們自己的財富或者我們所崇拜的過去20年中國的富人,這些財富是從勞動中得來的嗎?如果土地和勞動是財富之源,那么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應該是農民呀。過去60年,在全世界聽到過有哪個富人是農民?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告訴我們生活中多了一個東西,這個財富并不是直接來源于土地和勞動,那么它來源于哪里?為什么我們生活中的財富會暴漲暴跌?為什么越有財富的人越會產生焦慮?越會擔心自己的財富不斷地被蒸發?給大家講一個最新的理論,就是我創造的一個新的理論。生活中有兩種財富,一個是實體財富,來源于土地和勞動,以算術級數增長。但是現代市場經濟,以實體財富為支點,以貨幣為杠桿,金融家經營著杠桿率。于是在這樣一個新的市場體系中,開始撬動了一個巨大的虛擬財富,大家可以去想先哲阿基米德的理論: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所以能看到政治家、金融家的力量空前強大,可以翻云覆雨,可以制造危機,也可以化險為夷。所以金融海嘯就是這樣一個阿基米德定律,它告訴大家,貨幣金融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引發危機的是貨幣,消滅危機的是貨幣,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巨大的虛擬財富在生活中膨脹著,
經濟問題就是人與貨幣的關系
生活中,絕大部分財富不是來源于土地和勞動,而是來源于貨幣和人的關系。所以當看到樓價上升,我們卻不能理解,為什么房價會上漲?當年杜甫就講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當年杜甫都無法實現的夢想,這么多年過去后誰實現了?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實現居住有其屋,因為用金融貨幣的杠桿來推動樓市,用樓市來推動經濟的時候,房地產的價格就不是由消費者的需求來決定的。
房價的高漲是因為我們改變了房子的屬性,房子不是給人住的,所以價格才上升。價格上升不是因為它的消費需求,而是來源于它變成了虛擬財富,泡沫經濟的載體。在這樣一個概念下,我們必須理解,新財富到底是什么?現代金融業正在經營著一種新的財富,而這種財富的背后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每個人夢中追求的生活方式,這種美好生活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安全,卻給我們帶來了風險,因為這種生活方式就是“富貴險中求”。富貴險中求,財富即是風險。這才是每一個人自覺或者不自覺追逐的財富幻覺。
這種以實體財富為支點,以貨幣金融為杠桿的新財富,也隨時可能化為烏有,所以新財富是一種流動性溢價,流動性來源于貨幣,所以它高度依賴于貨幣的流動性。正是由于有這樣的一種財富形態,我們才能夠通過貨幣化險為夷。
2008年至2009年,全球五大貨幣M2同比增長了8.38%,人民幣漲幅最大。增長了27.59%。2009年,全球五大貨幣總量居第一位的是歐元,但歐元的背后是27個國家,現在歐元危機爆發了,如果把歐元去掉,發現的是中國已經成為超級貨幣大國。我們思考中國經濟的趨勢,思考任何中國的問題,都必段立足于兩個基本前提,第一中國是人口超級大國,第二中國是貨幣超級大國。兩個超級大國的概念讓我們不斷去思考人與貨幣的關系。
中國以世界第一貨幣國的身份在全球占22%,但是按生產劃分,按GDP劃分,僅僅占11%;如果按消費劃分,中國只占9%。于是我們看到中國之謎:單位貨幣所創造的生產和消費很低。生產和消費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但是為什么現在生產和消費沒有增長這么多?而貨幣增長卻遠遠超過了預期?和美國相比,我們是用接近9萬億美元的貨幣生產著不到5萬億美元的GDP,而美國是用8.3萬億的美元貨幣生產著接近15萬億美元的GDP。中國今年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比濟體,我們GDP超越了日本,我們在貨幣上超越了日本,但是每一個國民所消費的總額和日本相比卻低的多,所以我們不能過度自傲,因為我們只是吹起了一個超級泡沫。
當我們理解了貨幣對經濟的作用就要知道,貨幣如水,覆水難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中國經濟是靠貨幣推動的,很多人并不理解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才會總在討論:有沒有通貨膨脹?有沒有資產泡沫?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創業板半年記 | 流動性告急?貨幣市場利率漲勢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