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的風險
時間:10-07-12 來源:世紀海翔
騰訊的風險
所有的影響都不及騰訊對資本的影響大,風險投資商會問創業者:“如果騰訊進入了你所在的領域,你怎么辦?”
毫無疑問,騰訊(0700.HK)是今天中國互聯網的巨無霸。
三個數據,體現這家公司的強大。
其一,收入規模持續大增。騰訊的單季度收入規模已經超過42億元人民幣,幾乎是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季度收入的總和,而且還在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
其二,市值突進。騰訊的市值超過2500億港元,約相當于100多個新浪或3個阿里巴巴[15.74 -0.63%]。
其三,產業布局既廣且深。幾乎所有的主流互聯網公司都與騰訊發生著聯系:大部分是競爭,當然也有合作。
騰訊幾乎從不公開“宣布”進入什么領域,而是讓產品悄悄上線。但當騰訊這樣做的時候,沒有一家領頭公司不會心頭一凜。
這一切在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的“創新戰略”下逐步實施。在馬化騰看來,騰訊的一切工作就是圍繞用戶需求,滿足用戶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創新。
只要用戶需要,騰訊絲毫不會覺得自己的產品過于豐富。騰訊能達到今天的“江湖”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該公司在QQ客戶端上捆綁各種功能:郵箱、財付通、QQ空間、手機QQ……任何一種新產品、服務或者應用,只要捆綁在QQ上,想不成功都難。
不過,騰訊這個最大的優勢也可能成為其最大的隱患。如果這種方式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騰訊將失去其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一些分析師對騰訊的唯一擔心。
QQ沖擊波
騰訊身上摘下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與其細分領域的巨頭進行一場血戰。
最先被騰訊超越的是網絡游戲公司。
騰訊游戲的首款產品休閑游戲平臺《QQ游戲》當年是在聯眾游戲大廳之后上線,之后聯眾的用戶數逐漸減少,而騰訊則在持續增長——對此曾有一位游戲業內人士感嘆,騰訊無聲無息地就“滅”了聯眾。
盛大也難逃此運。2009年第二季度,騰訊以12.41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微超盛大當季的12.37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游戲公司。到了2010年第一季度,騰訊的游戲業務已經收入20.24億元,與此同時包括盛大游戲、盛大在線在內的整個盛大網絡的收入僅為13.18億元。
易觀國際2010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騰訊以25.3%的份額穩居第一,盛大第二名的份額為21%。
在門戶上,騰訊門戶的收入早已超越了網易,他們現在的目標是超越搜狐和新浪。
在電子商務的支付工具上,財付通已經成為僅次于支付寶的第二大支付工具,以25.8%的份額排在支付寶之后(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在無線增值業務上,騰訊的收入也是業界第一。
即時通訊領域情況更甚。原本被MSNMessenge壟斷的辦公用即時通訊(IM)市場現在也正開始雙軌制:很多人的名片上既留MSN又留QQ?,F在,很少再有公司屏蔽QQ的端口,那些新被提拔的中層主管自己就是QQ的多年用戶,他們也意識到QQ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必不可少。
騰訊在無線業務上與其他公司的戰事還沒有白熱化,不過就其對瀏覽器的重視來看,騰訊的手機QQ瀏覽器未來必定會與另一家手機瀏覽器UC形成激烈競爭,而Google手機搜索、百度手機搜索也是騰訊手機搜索未來必定要面對的兩大強敵。
業內總是對馬化騰、李彥宏、馬云間的關系津津樂道。在搜索領域,Google退出之后,騰訊的“搜搜”動作頻頻,開始收編Google的經銷商隊伍。
從長遠上看,馬云和李彥宏被認為是馬化騰最大的“敵人”。這兩場必定發生在電子商務和搜索上的巔峰對決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發生。因為坊間流行的一個說法是,騰訊股價到達100元是來自增值業務,到達200元將來自搜索,而要到300元則將依賴電子商務,而廣告業務則沒有天花板。
騰訊依然在突進。
QQ團購模式并無特別,都是以低價為賣點獲得訂單。不過,騰訊的流量將有利于它在最初擁有更高的基點。無線部分也正保持 “謹慎”前行——移動互聯網是騰訊未來最重要的戰略方向。
目前這部分業務是騰訊第三大收入來源。主管無線事業的騰訊執行副總裁劉成敏已經在騰訊負責相關業務近七年。今年,騰訊的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在一季度的收入是6.182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季度增長12.4%,占總收入的14.63%。
在劉成敏看來,移動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若只簡單把PC端的應用搬到手機上是不可能成功的,業界有這樣失敗的教訓。這也是無線服務最大的挑戰。
現在,騰訊無線業務最重要的產品是手機QQ、Qzone;手機騰訊網、瀏覽器產品和搜索次之,其中手機瀏覽器定位是一個平臺型產品,未來將因承載搜索、社區等服務而顯得更為重要;排在第三位的是手機游戲;此外,騰訊未來還可能會在電子書、音樂等方面發力。
隨著騰訊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被卷入與騰訊的戰爭。
騰訊式創新
騰訊究竟為什么能夠成就如此地位?騰訊自己認為是“創新”。
看起來,騰訊的創新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例如QQ旋風這樣的功能性產品,無非都被馬化騰要求要“干凈、沒有廣告”,不打擾用戶,持續完善豐富的功能,風格統一和簡單易用。不過,這卻是很多迫于盈利壓力的公司做不到的。
在傾聽用戶的聲音上,騰訊倒是顯得比別的公司更加用心——他們摒棄了用戶提意見時只有一個郵件地址的做法,而是幾乎給每個產品都開了意見反饋的壇子。一個用戶在早上6點提出“應該為QQ影音增加粘合功能”的建議后,不到十分鐘就收到了產品經理的回復:這個功能將在下個版本中被增加進去。“用戶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給他們。”騰訊游戲副總裁程武稱。
網游業職業經理人中視網元首席執行官陳陽看來,騰訊的一切從用戶需求出發是落實在細節上。陳陽曾經在美國游戲公司EA做到華人最高職位,是游戲界骨灰級人物。
陳陽舉了一個例子,騰訊在游戲上發明了很多體貼的功能——例如最早開發出了開心農場中的 “一鍵偷菜”。“這個功能絕對是個小創新,而騰訊的用戶就是被無數個這樣的小功能吸引過去的。”陳陽說。
外界的共識是,騰訊永遠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騰訊聯席首先技術官熊明華并不否認騰訊的跟隨策略,但他稱,只有把一個產品運營得成功,才算是真正的創新成功——否則只是一個創意。
2005年加入騰訊的熊明華負責騰訊整體平臺產品的戰略規劃、新產品創新、核心技術研發和卓越工程管理,還包括即時通信、電子郵箱以及搜索引擎和廣告平臺的產品研發和業務策略與運營。
他在加盟騰訊后提出要建立一個公司級的研發體系,并且在三到五年里達到國際大公司的研發水平。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完成這個目標。“達到了一半吧。”熊明華對本報稱,在過去兩三年里,騰訊主要完成了兩件事,一是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和工程師的晉級考核、評估體系的制度建設和推行,二是騰訊的平臺化建設。熊明華很注重騰訊的專利建設,目前為止騰訊已經獲得授權專利數近600項,預計今年到明年突破1000項。
高薪養“賢”
馬化騰本人的耐心被認為是騰訊成功的關鍵因素。
中視網元首席執行官陳陽舉了網游的例子,騰訊從2003年就開始涉足游戲,但直到2008年才開始大規模介入MMORPG游戲,足見其謹慎和耐心。
在陳陽看來,目前比較浮躁的網游行業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一款游戲在一年左右就要見到成果賺到錢,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項目就可能被決策層砍掉,許多公司的游戲就是這樣夭折的。騰訊內部會給一款游戲或者其他產品更多的時間去改善,去養成。兩到三年之后,產品也完善了,用戶也慢慢積累起來了,騰訊就勝利了。
另外,騰訊的用戶群年齡偏小一直是其競爭對手詬病的目標。因為他們不是消費主體,不是廣告客戶的主要投放對象。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曾經的軟肋正在轉變成這家公司的優勢。在互聯網發展了十年之后,那些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孩子已經步入大學或者開始就業成為白領,QQ成了他們離不開的通訊手段。
事實上,騰訊在校園招聘過程中占盡風頭,學生用戶對這家公司了如指掌——這就不像其他公司,盡管產品的主要玩家也是學生,但很多人都只是知道游戲的名字而不知道背后的公司是誰。
從2005年起,騰訊就以高薪資開始招攬人才。一位2006年離職的員工曾經寫過一個帖子:應屆本科生約每年7萬元起,碩士生10萬元起。
2005年騰訊制定了三年達到門戶第一的目標后,曾重金挖來《南風窗》主編陳菊紅為騰訊網總編輯,并從三大門戶挖來了大量財經、文化和科技頻道編輯記者,組成了500人左右的團隊。據當時被挖的人講,其薪資增長了至少40%。
要發展無線業務時,騰訊從華為挖來了很多技術骨干。2010年,騰訊要大力拓展網絡游戲業務,又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跳槽。騰訊的競爭對手稱,騰訊的薪資水平基本是業界中較高的,這還不包括獵頭為騰訊挖人的代價。根據財報,2008年年底,騰訊的6194名員工共享受了13.656億元薪資,人均年薪22萬元。騰訊鼓勵“挖人”已經上升到了制度層面,如果騰訊員工推薦來面試的朋友通過了還能獲得 “騰訊專項伯樂獎金”。騰訊CTO熊明華稱,只要是騰訊需要的人才,就沒有編制限制,甚至可以因人設崗——他剛剛從美國回來,把Google中國的三個高管挖到了騰訊。
核心競爭力
即使有這么多解釋騰訊成功的理由,不過大多數人都把騰訊的成功歸功于那個無法復制的客戶端。
這是一個共識,只要在騰訊客戶端上進行捆綁,想不成功都難。搜狐市場部一位劉經理說:“捆綁是騰訊除了IM以外很多業務成功的法寶,QQ客戶端的覆蓋率將騰訊的其他業務強行推送給海量用戶。”
騰訊的郵箱目前已經超過網易,成為中國第一大個人用戶郵箱服務提供商。原因在于騰訊的QQ郵箱入口就設在QQ面板的最上方,用戶只要登錄QQ就可以隨時不需要再次輸入密碼進入郵箱。大部分用戶由于方便,已經是QQ郵箱的忠實用戶。
騰訊網也得益于QQ客戶端的彈出框。騰訊的用戶看到彈出框上的新聞標題之后,只要一點就可以直接跳到騰訊網的網頁上,這一功能迅速幫助騰訊網將流量提升為業界第一。
騰訊的客戶端是一個基礎,QQ的用戶會發現一切自己喜歡玩的、用的產品在騰訊上都能找到,而且可能功能更多,速度更快,不用看廣告,且很多從QQ客戶端就能進入。而QQ的客戶端,是很多人開機自動登錄的。
現在,這些在QQ上長大的孩子,多半已經很習慣點擊騰訊彈窗上的鏈接而不是主動訪問,他們也習慣于點一下QQ上的圖標就可以進入郵箱、財付通、書城、拍拍、充值、個人空間,畢竟只需要登錄一次就可以暢通無阻。
這種方式顛覆了互聯網的格局。一位國內知名的門戶的中層透露,騰訊的QQ空間上線后,對該公司博客經營影響巨大,眼看著自家的博客流量每況愈下。這家公司目前已經不再把博客作為重點產品來經營。
實際上,騰訊的很多創新也是基于業務捆綁的。騰訊準備把“搜搜”做成一個區別于百度的“聰明”搜索,為那些登錄了QQ的用戶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情景搜索。
易觀國際總裁于揚稱,捆綁對于騰訊的應用成功來講是 “強相關”的關系,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推廣方法。
未知的變數
不過,這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推廣方法,正是強大的騰訊面臨的最大未知變數。
騰訊將一些新的應用放在自己的客戶端上推廣,可以迅速擴大用戶。這種做法的先例是微軟,但微軟為此付出的可不是一般的代價。
微軟先是憑借捆綁IE瀏覽器戰勝了網景公司的netscape。這種做法在美國被裁定存在壟斷行為。后來,微軟拒絕剝離Windows操作系統中的MediaPlayer軟件,致使歐盟委員會對微軟開出了高達4.97億歐元的罰金,并命令其改變業務方式。類似的訴訟也發生在了日本和韓國。
在中國,騰訊曾經被一家PICA公司起訴反壟斷起訴。事實上,PICA公司侵權在先,但PICA的理由卻并不全無道理:如果一個即時通訊軟件不和QQ互通,那么這家即時通訊服務提供商將無法繼續玩這個產品。
騰訊的捆綁優勢被認為扼殺了創新。如果什么產品被騰訊看中,很快就會作為一項新的服務出現在騰訊上,騰訊的用戶之眾導致創新公司基本沒有希望與之抗衡,其最終結果就是無法完成新的融資致使生存堪憂,或者改做其他產品。
所有的影響都不及騰訊對資本的影響大——騰訊的 “唯用戶需要”策略讓風險投資商對很多領域的投資開始變得更加謹慎——他們會問創業者,“如果騰訊進入了你所在的領域,你怎么辦?”
據稱,這是近年來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互聯網專家劉興亮表示,對于任何一個巨頭來說,都希望能夠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粘度來捆綁用戶讓用戶用他們更多的產品。但對于創業者來說,可不希望這樣。
扼殺創新、消滅競爭正是壟斷這種不正當競爭方式的典型特征。
當然也有反對意見。反對者稱,騰訊的產品屬于“集成”應用,而且這些應用用戶可以不使用——沒有人攔著用戶使用139、163的郵箱,騰訊也沒有不讓用戶使用其他公司的任何產品。
首都經貿大學反壟斷法專家戚俞東稱,目前中國的《反壟斷法》對這部分還沒有規定得那么細。目前法律界對“集成”或是“捆綁”還沒有明顯的界定,主要是看是否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中國《反壟斷法》立法以來,還沒有發生任何案例,騰訊“很有這個潛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稱,他對騰訊唯一的擔心是“法律風險”。這家公司太過巨大,將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到那個時候,“壟斷”和“捆綁”將成為最好的說辭。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品牌商“潛伏” | 財政部獨家注資251億 信達股份公司年內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