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板不能成為交易游戲
時間:10-09-27 來源:世紀海翔
創業板不能成為交易游戲
在創業板設立即將一周年之際,目前已有28家公司28位持股高管辭職。同時,部分創投等機構投資者正在醞釀減持其所持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創業板之亂象,還反映在募集資金使用問題上。截止9月初,11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超募資金約達515億元。其中僅有1/10用于主營業務等相關領域,絕大部分用于還貸、投資房地產以及坐吃利息等非主營業務。
顯然,即將滿周歲的創業板為市場所期待的自主創新的開創與輻射效應并未有效顯現,相反愈發蛻變為單純的逐利名利場。這一趨勢帶有典型的浮士德式交易特征,即為追求單純的逐利交易而不惜丟棄創業板的本質靈魂—自主創新的示范、輻射效應。
目前亂象的直接動因是監管套利。創業板發審委對上市公司資格等的審核,實質上意味著監管層為創業板上市公司進行了信用背書。這為創業板市場至少帶來兩大隱患:一方面,監管層的上市審核本身就提高了創業板發行價。另一方面,許多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價本身就達到60倍以上,遠超上市公司高管乃至創始人對公司的目標價,自然也就引發創業板公司高管和創投等機構投資者的套利。
同時,缺乏退市預警機制,這使得創業板喪失了優勝劣汰的激勵效應,人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殼價值,這反而刺激了創業板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使得創業板上市公司更傾向于上市圈錢,而非借助資本市場擴大創新優勢。
創業板當前所凸顯的浮士德式交易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企業內生性創新能力的不足。由于自身創新的知識積累不足,企業更多地是以技術仿制等為主,但技術仿制需要的是承接國際技術外溢。但在當前高質量FDI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商務部數據顯示近年來FDI的資金來源地80%以上來自于香港以及免稅島等,真正來自于歐美等發達市場,能夠帶來技術外溢的FDI相對有限),國內企業承接國際技術外溢的效果有限,限制了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導致當前創業板上市公司超募資金過多而投資項目不足的“錢多了亂花”之怪象。顯然,既然本身就缺乏有效的創新能力,自然也就無法通過創業板市場發揮創新激勵效應。
同時,創業板市場是在國內創投市場缺位情況下發展而來的,是一種制度培育創投市場的倒推式運行機制。究竟怎么認定創新企業,目前主要基于政府的高新技術認證,而獲得高新技術認證的企業究竟是否具有真正的創新能力,本身是政府認證所難以回答的。這導致了希望到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更傾向于獲取相關國家認證,而非真正增加創新能力。從而目前在市場上出現了倒賣國家高新技術認證的交易行為。因此,投資者難以對創業板的創新能力進行有效辨別,從而導致了創業板市場良莠不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劣幣驅逐優幣效應。
矯正創業板日益顯現的浮士德式投機交易特征,首先要從創業板發行制度上進一步推進備案制,而非核準制,讓市場投資者來決定哪家公司可以上市。事實上,放開上市發審不僅不會放大風險,而且將有助于降低創業板市場風險,因為投資者比發審委更能有效管理好投資風險。其次,要盡快推出創業板的退市機制,增加創業板市場的優勝劣汰。同時,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和促進對外開放,促進內外資在中國的創新競爭,這既有助于方便內資企業享受國際技術外溢效應,又有助于保護技術創新,激勵內資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從而為創業板提供高質量的上市資源。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負利率刺激樓市假性回暖 | 商業地產狂熱折射未來經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