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利與微利的因果
時間:11-03-02 來源:世紀海翔
暴利與微利的因果
哪一家單獨挑出來,都能“蓋帽”中國鋼鐵業艱辛經營的利潤——77家大中型鋼企2010年利潤總計897億元。
其中,鐵礦石業務又對三大礦的利潤做出了絕對貢獻。
2010年,力拓鐵礦石銷售收入達到240.24億美元,同比增長90.7%;盈利101.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必和必拓2010下半年105億美元的盈利中,鐵礦石業務的息稅前利潤達58億美元。
上游供應商光鮮亮麗的業績,不由讓中國的鋼鐵企業們在過去的這個2月份接連“受到刺激”。
整個2010年,鋼鐵企業全年進口鐵礦石成本上漲了大約1960億元人民幣,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了30.7%。
剛剛卸任的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對此憤然表示:“鋼鐵行業整體效益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
數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理由,何況,它的確真實存在。
但理智想來,礦商的暴利和鋼企的微利這兩者之間,是最主要的因果關系嗎?從內因出發,難道不更應思考中國鋼鐵業嚴重的產能過剩、無序競爭帶來了什么?
或者換一個角度發問:與中國鋼企同樣“受苦”于高價鐵礦石的日韓鋼企,其經營狀況如何?在長協機制崩潰、國有大型鋼企和民營鋼廠之間的鐵礦石采購價無比靠攏的2010年,民營鋼企的利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每一次財報發布,每一次面對媒體,三大礦商都持有相似的商業邏輯:為了支撐來自中國的需求,我們必須保持擴產的速度,而擴產的大量資金,自然需要從利潤中體現。
中國鋼鐵業發展至今,因主要的原燃料供應商在資源供求、定價等方面步步緊逼,確實遭遇了巨大的發展瓶勁。但在經歷了與礦商交鋒“屢戰屢敗”的前提下,在意識到金融資本因其逐利性不可能“心軟”的現實下,與其反復抱怨,不如靜心反思、做點實事來得更為迫切。
比如,對外能否仔細研究礦價的形成機制和供求大勢?在與外方洽談時能為保障產業安全爭取有效的時間?對內能否在市場倒逼壓力下加快結構健康調整?能否把淘汰落后繼續嚴肅執行,而非一時急功近利“拉閘限電”?
與礦商隔空斗氣,不如在商場斗智。更何況,除原燃料造成的成本失控外,目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標準提高、產業升級需求等等,都將成為“十二五”時期鋼鐵工業發展的道道門檻。不如努把力,去形成一個鋼鐵業如何在微利中求得突破的好樣本。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懸在淘寶頭頂的劍 | 再造騰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