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斷了央企的“財路”?
時間:11-04-07 來源:世紀海翔
誰斷了央企的“財路”?
到目前為止,國資委圈定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已經整整一年。但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僅有14家全身而退,又有5家被特批保留。一年以來,央企退出地產一直備受輿論質疑,退出之路步履蹣跚。
蔣宏(應采訪對象要求使用化名),是這場“央企地產變革”中的一個幕后觀察者。他所在的企業,曾是北京地王的制造者之一。而后,在輿論暄器中,國資委發出了主業非房地產的央企退出房地產的命令。蔣所在企業的股東正是央企之一。
“這是一個緊急而倉促的行政決定。”蔣宏認為,在這個未經認真調查論證而下達的行政命令中,央企有些“冤枉”。他清楚地記得,一家民企叫價僅比他們低了2000萬。他不解地說,為什么民企就可拿高價地,而央企就不可以?央企拿高價地但不代表央企會賣高價房。
蔣宏的困惑可以理解,但他的話無法解釋為何央企退出地產進展遲緩的原因。
盡管央企退出房地產是一個行政化的命令,但仍須通過市場化手段來完成。股權轉讓是主要方式。據知情人透露,央企多數采取打包方式一起轉讓房地產股權,比如,將剛拿下的炙手可熱的土地與偏遠山區的工廠捆綁等。在這個市場化的轉讓過程中,可怕的事實是,土地價格一直在上漲,央企們對土地資產的預期也隨之上漲。
于是,一方面是諸多負資產的堅決捆綁,一方面是不斷看漲的土地資產預期,這使得多數交易中的買家與賣家難以達成協議。
“一個行政化的命令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完成,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這就是緩慢的原因。”蔣宏說。他同時表示,輿論對于央企房地產過于妖魔化,使得部分央企淪為房地產調控的犧牲品。
但阻擋央企“財路”的果真是輿論嗎?正如蔣宏所言,地價并非央企造成的,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推動競爭的是市場化的土地競價制度,它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在競爭中勝出的央企或其他企業,而是地方政府。
在既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如果是價高者得,財大氣粗的央企勝出,就很正常;同樣,地方政府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也沒有錯。但在社會輿論的沸騰之下,如果非要尋找所謂“犧牲品”的話,也只有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最合適。假如這部分央企為自己損失了收益頗豐的房地產收益而叫屈,并千方百計拒絕退出房地產領域,那就只有兩個推論:房地產的利潤實在太高,這類央企欲罷不能;或者(同時)是這類央企如果不做房地產,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這兩個推論大致不謬的話,則證明了房地產調控的正確,同時也證明了其中部分央企存活的荒謬性。
回過頭來看,為什么央企退出如此緩慢?還是土地制度及其相關利益方。據了解,在78家央企被勒令退出房地產之后,為些央企不再出現于地王舞臺。但這并沒有阻礙地王涌現的腳步,也不妨礙地價與房價的上漲。
國土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退出令并不影響央企房地產隊伍的擴大。今年年初,國資委規劃局局長王曉齊曾表示,主業為非房地產業務的5家央企——魯能集團、中航工業、神華集團、中媒集團和新興集團,將會獲批保留地產業務,從而使允許從事房地產業務的央企由此前的16家擴編至21家。
一切皆為利益。調控從沒撼動過利益的根本。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未來10年行業需要新領袖? | 期待另一只騰飛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