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移動互聯的那些機會
時間:11-05-18 來源:世紀海翔
說說移動互聯的那些機會
“為手機生,為Pad死,為開發奮斗一輩子;吃廠商的虧,上谷歌的當,最后死在盈利上。”
在往會場的出租車上,看到這么一句,我笑了,不盈利還這長多人來?
此時,是4月28號,長城會舉辦的2011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的會場。數百家公司在會場兩翼設有展位,大大小小,超過200家,有設備商、有做各種平臺的、有游戲、關于SNS、LBS、AR等等,各種聽過沒聽過的技術、應用、創新公司、模仿公司。會場里人數超過2000人。
移動互聯的熱潮隨處可見。“開發者星球”項目展臺前人頭攢動,除了展現自己的業務之外,向參會的已成功的同行們交流請教,也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憤怒的小鳥的VIP小會議室里坐滿了人,不僅僅是記者,還有開發者。追著提問的,也不僅僅是記者,還有中國的開發者們。
在中國,無數給予iOS應用平臺的開發者們,正在努力嘗試他們的夢想。
此前,記者采訪了廣州的吳曉丹和北京的朱連興,前者扮演了五年“互聯網雷鋒”,他們開發出麥金塔系統開發出中文輸入法Fun Inpur Toy(FIT),又推出iOS平臺中文輸入法WeFIT,中文用戶免費享受這一“中文輸入的快感”,一用就是五年。
今年早些時候,他們推出FIT寫字板,售價1.99美元,公司CEO吳曉丹放話,再也不免費了!5月11號,他們通過新浪微博的微群,做了一場新品發布會。這是一款針對新浪微博的客戶端應用,售價1.99美元。
在該公司技術總監
改變世界不是改進世界,任何商業公司,生存、發展、賺錢,都是必由之路。吳曉丹帶領團隊,從承接App外包開始做到去年年收入200萬人民幣,現在,11人的團隊開始做自己的品牌,他們下定決心,要走收費應用的路線。圍繞著自身擅長的技術,推出了兩個周邊產品。
他們依舊沒有錢去做推廣,今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這條路能走多遠?公司的產品會往哪個方向走?諸多問題,兩次采訪,多次交流,吳都未曾給予正面回答。
北京的朱連興似乎目標明確,“我們就是要做全球的App工廠!”他給公司計劃起了個很“炫”的名字——
朱的計劃里,高校學生來公司接受iOS\Android以及各種SNS平臺的開發培訓。優秀者進入朱的公司,參與項目,而培訓本身是收費的,無疑將成為公司的收入之一。在無數的開發者們在移動互聯領域找機會的大浪之下,朱連興想做個“賣水者”。
朱的北京和Rovio的創始人很相似,在大學生的時候,就喜歡這個行業,參加過ACM大賽(ACM Internar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由美國計算機協會主辦。和Rovio的創始人尼古拉斯一樣,他也獲了獎。
朱的產品在App Store上銷售成績不錯,彩色水族箱的iPad版曾經在娛樂類排名第四。其他游戲下載量也較為可觀。
與吳曉丹獲得天使投資不同,朱連興目前沒有任何投資,但是,這家立專“全球App工廠”已經從去年的十幾個人,到現在五六十人。去年的收入達到數百萬。
一邊琢磨著這些“在路上”的開發者們各自尋找出路的商業路徑,一邊看著在開發者星球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不時琢磨:
賣應用?一個技術多次包裝來賣產?代工?做培訓?如知名的游戲公司寶開,慢慢地做好幾款游戲,慢慢地由移動設備的單機游戲往社交游戲轉?又如Rovio,專心一款大獲成功的游戲,然后,發揮想象力把周邊產品,甚至是產業做到極致?哪個才能賺錢?或者說,移動互聯領域,哪個最賺錢?哪個才是偉大的商業模式?
根據DCCI的數據,移動應用開發者的年收入最高的超過500萬,人數約占百分之七,最低的年收入1萬元以下,超過三成開發者是在這個領域迷茫的。
顯然,吳和朱都是幸運的,他們都已經賺錢或賺過錢,雖然不能和憤怒的小鳥一樣大紅大紫,獲得全球排名第一的風險投資人青睞,像超級碗上空的熱氣球廣告一般,向世界宣稱自己的偉大計劃,但是畢竟,他們公司還存在。
但是,哪些公司還會繼續存在下去?依靠什么存在下去,投資人的錢么?
2009年,李開復離開谷歌,創辦創新工場,孵化創業項目。時至今日,創新工場募集的數億資金,七成以上投在了移動互聯網領域。
知名投資人雷軍不惜利用個人微博頻頻為小米科技棒場,而小米正是他投資的移動互聯網項目。
這些并不是個別現象,據清科的數據,2010年,移動互聯投資案例23起,已披露的16起投資,總額達2.16億美元。
但,“99%會失敗。“業內分析師王煜全說。
想到這里,繼續追問誰的商業模式更偉大,也許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早起的小鳥在吃蟲子,而在中國,據艾瑞估算,開發者超過10萬人,并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
但市場依舊會大浪淘沙,潮水已然襲來,后來者流向何處?也許,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他們依然堅持而篤定,甚至有公司,12乘以6地工作,夜以繼日,馬不停蹄。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預制”未來需求是團購業轉型方向 | “封殺”劉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