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為中小企業提供增量空間
時間:11-05-20 來源:世紀海翔
應為中小企業提供增量空間
要徹底改變歧視中小企業的制度才能實現經濟轉型的成功
在貨幣緊縮的背景下,一些地區的中小企業再次面臨倒閉潮。近日,全國工商聯對廣東等十六個省市進行調研發現,中小企業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艱難。國家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虧損面達15.8%,融資難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與業績的文化中,對于中小企業的歧視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中國此前一直處于依靠投資高速增長的時期,重工業化、房地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就能夠滿足政府要求的增長速度,中小企業因對GDP增長貢獻有限而被歧視。客觀來看,一些中小企業主要以不合理的低成本優勢生存,比如污染環境、職工待遇低以及其他偷工減料行為等,而且產品技術含量低,生產、經營與管理比較落后,缺乏競爭優勢。他們習慣于在一個粗放式的發展環境中生存,一旦經濟進入宏觀調控周期后,比如緊縮銀根,必然會有一部分中小企業猝死,這是正常的現象。
從一個更為宏觀的尺度理解,那些毫無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也必然陸續倒閉。這是因為,經過長期的發展,中國依靠低要素價格獲取比較優勢與發展動力的空間已經大大減少,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市場承受轉型壓力。這需要中國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挖掘更大效率。而且隨著生產能力的全面過剩,經濟結構應向服務業轉移。因此,短期內的宏觀調控讓很多中小企業猝死,長期的轉型壓力也會淘汰很大一部分企業。以日本為例,當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中小企業也面臨倒閉浪潮,而且隨著產業向海外轉移帶來的“空心化”,進一步打擊了那些輔助性的中小企業。這幾乎是每一個追趕式國家和地區都要面臨的困難,即經濟不斷增長推動了生產成本的上漲,從而迫使那些生產性的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倒閉,但國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則為服務業的發展帶來空間,完成這個轉換是邁向發達國家的必然之路。
中國首要的問題是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的長期歧視,包括稅負過高以及融資困難,這是與其他國家正好相反的做法。要想改變這種歧視必須放棄以GDP為中心的思維,但這似乎很難,尤其是在以經濟增長維持穩定的前提下。但需要提醒的是,GDP增長并不代表就業增加以及國民收入增長,因為中小企業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他們大面積的倒閉會帶來失業潮。
政府應該明白,依靠制造業與投資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失去價值,因為產能已經全面過剩而成本上漲才剛剛開始。這需要第二產業提高創新能力,但創造性恰恰是中國缺乏的,這意味著創新需要漫長的時間。那么,新的經濟增量只有在服務業領域挖掘,而且該領域以中小企業為主。這就需要打破服務業的管制與國有壟斷的格局,降低房價(房租)與稅負,改革歧視中小企業的金融制度,尤其缺乏資產擔保的服務業融資更加困難。要徹底改革歧視中小企業的制度才能實現經濟轉型的成功。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封殺”劉強東 | 調整貨幣政策范式才能約束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