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海外上市中國公司頻曝丑聞
時間:11-06-07 來源:世紀海翔
分析:海外上市中國公司頻曝丑聞
就像任何新興市場一樣,中國也存在相當數量的欺詐、詐騙和公司治理丑聞。但在紐約、香港和多倫多上市的中國企業近期接連爆發丑聞,令投資者日益不安。
近幾個月來,賣空者對數量空前的海外上市中國企業發起攻擊,指控其存在欺詐或其它不當行為。此舉已導致這些企業的股價出現暴跌,使一些非常知名的投資者遭受虧損。
“這似乎發酵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給尋求在美國市場募資的所有中國企業蒙上了一團不幸的陰影,”Kobre & Kim律師事務所常駐香港的合伙人、美國證交會(SEC)前執法官威廉·麥戈文(William McGovern)表示。“現在情況已變得讓投資者難以區分事實與假象。”
在多倫多上市的中國林業集團Sino Forest自上周四以來市值蒸發逾三分之二。此前,由賣空者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創立的渾水摸魚研究公司(Muddy Waters)指控稱,Sino Forest夸大了銷售額及其林地的價值。
對此,Sino Forest在上周五作出反擊。該公司發表措辭強烈的聲明,否認上述指控,并稱渾水摸魚的做法是“自私自利的”,但該公司股價繼續下滑。此舉已導致Sino Forest的最大股東、由億萬富翁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管理的370億美元對沖基金遭受了近5億美元的賬面虧損。
保爾森并不是卷入這場風暴的唯一大牌人物。美國私人股本集團凱雷(Carlyle)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森林(China Forestry)的最大外國投資者,這家中國內地林業運營商的股票自1月份其首席執行官因涉嫌挪用460萬美元公款而被捕以來,一直處于停牌狀態。
但是,在這兩家大公司吸引了最多報道版面的同時,還有幾十家在海外上市的規模較小的中國企業也陷入了麻煩。
美國是這場風暴的中心。僅在過去六個月期間,就有超過25家在紐約上市的中國企業要么披露其存在會計問題,要么看到其審計師辭職。
“盡管這些中國公司中絕大多數也許是正當的企業,但事實證明,它們當中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存在顯著的會計問題,或是存在明目張膽的欺詐行為,”美國證交會執法官路易斯·阿吉拉爾(Luis Aguilar) 4月在一個投資者論壇上表示。
這些中國公司多數規模較小,它們在近年通過買殼上市的方式進軍美國證交所,這種做法使它們得以避開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審查程序。
納斯達克(Nasdaq)和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在過去一年期間已對至少21家小型及微型中國公司實施停牌,并已對其中5家實施摘牌。
面對來自投資者的強烈抗議,美國證交會已對這些公司以及將它們推銷給公眾的美國審計師和中介網絡展開調查。但由于中國監管機構不夠合作,美國證交會的調查進展不順利。
投資者日趨擔心的是,他們能否把許多中國公司的財務報表當回事。
2007年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高盛(Goldman Sachs)安排下在紐約進行首次公開發行、募資2.1億美元的中國軟件公司東南融通(Longtop),上月被其審計機構德勤(Deloitte)指控存在“非常嚴重的缺陷”,包括偽造其銀行對賬單。東南融通表示,已展開一項內部調查。
隨著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許多投資者開始拋售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他們擔心股價會進一步下跌,或者更糟的是,因這些股票被停牌而被套牢。
彭博(Bloomberg)編制的通過買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票指數,今年已暴跌近40%,市值縮水逾100億美元。
但是,對一些個股來說,潮流可能正在逆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肥料生產商永業國際(Yongye International)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該公司股價上月大跌20%,原因是總部位于美國懷俄明州的對沖基金Absaroka Capital Management指控其欺詐。
針對這些指控,永業為自己進行了辯護。上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亞洲私人股本部門對永業注資5000萬美元,稱其為“一家出眾的公司”。此舉促使永業股價暴漲40%,使持有相反頭寸的賣空者遭受重創。
私家偵探公司Kroll的中國主管何越(Violet Ho)表示,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多數在根本上是靠得住的,即便它們有時候達不到美國的披露和公司治理標準。
但何越警告稱,也存在一些蓄意欺騙的案例——整個企業就是精心構筑的騙局。就像安然(Enron)和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一樣,從事欺詐的中國企業在被戳穿之前,可能多年受到市場追捧。
“這一切仍在繼續曝光,”何越表示。“你將看到更多丑聞。”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千團大戰”背后資本角力 團購網站憧憬上市 | 獵殺:中國股與“潛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