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殺:中國股與“潛規則”
時間:11-06-13 來源:世紀海翔
獵殺:中國股與“潛規則”
在華爾街,中國概念股曾是高增長的象征,投資者對它們寄予厚望,比如人人網被認為是“中國版Facebook”,優酷聽上去像下一個Youtube,當當網被稱作“中國亞馬遜”。
現在美國人卻將它們掃入拉圾筐,甚至扔進“毒”公司的“黑名單”。
美股投資者在“用腳投票”,摒棄造假。據本報報道,從3月至5月底,有16家中國概念股因涉嫌披露虛假信息而遭停盤、退市,繼而面臨美國集體訴訟。
對于能夠跑到海外生存立足者,國人歷來懷有敬意。面對國內A股上市公司屢屢造假,我們曾慨嘆好企業都奔海外了,期盼它們也能回歸A股。
沒承想,那些勇敢走出去、經過國際標準準挑選脫穎而出的中國公司,依然站在了“聚光燈”下,外國人刮下它們的厚厚脂粉,恥笑它們塞滿了敗絮的豐乳肥臀。
我們認為,其中也許有被錯殺的公司,但也很顯然,在辛苦熬制的這鍋“中國優秀企業”粥中,老鼠屎遠遠不止一顆,而是一大把。
有人說,這次盈透證券的行為主要是針對一些不規范的行為做出預警。我想,重點應該在此,但聽其言觀其行,我們看到的是對中國概念股的集體不信任。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美國人也學會了。因為每一只中國概念股不僅僅代表高增長,也代表了中國信用。
問題是,是什么導致中國信用的“拉黑”?
有人會說這只是某個企業的行為,這只是16家企業的行為。可是我不信,你也不信。憑什么讓也不是傻子的美國人相信?
對于上市,行業中人免不了要加上包裝二字。可如今的包裝不僅僅是簡單的涂脂抹粉,鼓吹公司未來之光明,更有甚者,夸大用戶數量,虛構業績和資產。包裝的潛規則盛行,獨善其身者自然是少之又少。
于是,我們不得不將此追溯到體制、中國的權貴資本與官商勾結之下的潛規則。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中國的潛規則讓太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游走在黑白之間、真假之間。如今正式的、公開的規則甚至律法被遺棄。如今的經濟中充滿了權貴資本的身影,潛規則成為“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卻在實際上支配著中國社會運行的規矩”。
我們號稱有完善的市場監管規則,甚至是全球最為嚴格的監管規則,但老鼠屎顆粒卻為何仍然不少?問題在于權力過度集中、監管缺乏。也許監管者自身也深陷在潛規則之中。
我們相信,很多企業家都想通過正式規則來獲得公平交易,但是本來應該是交易成本更低的法規,卻在中國社會中往往高于潛規則成本;法規甚至根本無路可走,潛規則卻能獲得經由法規得不到的利益。
因此,美國投資者獵殺的不僅是中國概念股,更是中國的“潛規則”。
現在,美國投資者告訴我們“我的地盤我做主”。當然,在A股的地盤,他們也做不了主的。但我們希望,A股投資者能夠運用他們的獵殺思維,為自己做主。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分析:海外上市中國公司頻曝丑聞 | 團購網站有未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