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購網站有未來嗎?
時間:11-06-14 來源:世紀海翔
團購網站有未來嗎?
你曾經在團購網站上以25元的價格購買一本70元的雜志么?如果有,那就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我們從2011年初開始,先后和幾家團購網站合作,推出一季度或者半年期的雜志團購項目。團購網站喜歡和我們合作的理由有二:一是借哈佛的金字招牌提高網站檔次;二是不到四折的價格在雜志團購中算是罕有的了。我們則希望通過試水團購,讓更多讀者能買得起我們的雜志,同時看看這些團購客戶中有多少能轉換成我們的長期訂戶。
這似乎是一個又贏的局面,但麻煩很快就來了。由于團購價格比較低,所以我們多采用平郵來遞送雜志,投遞時間和到達率很難得到保證。發行部門的同事每天都會接到很多投訴電話:為什么雜志還沒到?不僅如此,我們也聽到一些老讀者的抱怨:為什么團購的價格比我們平時訂購價低那么多?
幾次團購下來,發行部門的同事有些精疲力竭。團購確實拓展了雜志的讀者群體,但抱怨和投訴也大大增加了。經過我們對團購用戶的分析發現,團購用戶和傳統渠道用戶并不一樣,對傳統發行渠道沖擊不大,但團購客戶基本上都是價格敏感性的,很難指望他們會轉化成為雜志的長期訂戶。他們喜歡的問題是:你們下一次團購是什么時候?
這只是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我發現,團購并不是一個新的發行渠道,更像一個帶有電子商務功能的廣告。團購網站更像一個廣告商,它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潛在消費者接觸和了解這個品牌,商家支付給團購網站的所謂“中介費”,其實更像是一筆廣告費用。但和一般的廣告商不同的是,商家通過這種廣告行為,還能帶來一部分收入,雖然利潤并不多。
但現在大多數商家陷入了一個怪圈:一、他們希望通過團購網站帶來人氣,因此推出一個很低的團購價格;二、由于團購價格無法彌補正常的運營成本,他們開始犧牲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因為這樣才能不虧本;三、由于來的用戶大都是沖著價格折扣過來,而且品牌又不足以吸引用戶,很少有回頭客,不得不推出下一波團購。
這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團購網站的誤區。為了吸引更多用戶,他們不斷壓低團購價格,甚至推出一些抽獎活動。我們還遇到過一件這樣的事,一家由葛優做廣告的號稱國內最大的團購網站找到我們,希望能以20元的價格團購我們的雜志,而且每次只賣一本,不要“中介費”。你看,為了圈地,團購網站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不過我們拒絕了這個要求。
說白了,對于大多數團購網站的“盈利模式”而言,他們賺的不是商家和消費者的錢,而是投資方的錢。為了盡可能快地擴大規模,他們不惜賠本賺吆喝,就是希望用市場占有有率等數據,吸引下一波的投資者。他們經常說,我們賺的是未來的錢,但這個模式明顯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當商家發現團購模式并不能帶來期望的利益時,團購網站自然也就賺不到足夠的錢。
6月初,團購鼻祖Groupon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但美國媒體卻對Groupon上市提出種種質疑,懷疑其虛報營收數據,同時質疑公司CEO有在上市后全身而退的嫌疑,于是提醒投資者需對此警惕。毫無疑問,在3000多家團購網站展開“白刃戰”的中國市場,團購的商業模式也只會越來越脆弱。在一個棄滿泡沫的市場,絕大多數團購網站的命運很可能將像一句中國古話說的那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摘自—南方周末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獵殺:中國股與“潛規則” | 硬著陸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