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幅下調經濟“換取”通脹控制是調控的基調
時間:11-07-20 來源:世紀海翔
小幅下調經濟“換取”通脹控制是調控的基調
以“三駕馬車”而論,固定資產投資非常快,同比增速達到25.6%,投資拉動經濟效果明顯。房地產投資同比高達32.9%,有點出乎意料,特別是保障性住房開工普遍不足三成的狀態下,房地產投資的高增長主要來自商業地產和住宅,這從側面反映房地產調控并沒有對房地產投資產生明顯的影響。另外,房價在調控下“歷經風暴而不折”,既顯示了通脹預期下房地產具有的“保值心理”——房地產銷售面積的增長也相當可觀。同時,也顯示了地產商充沛的資金流實力,整體上并沒有被調控所擊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也非常可觀,達到了47.5%,當然,通脹預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高通脹預期下往往會大幅度提高消費率。在進出口方面,增速回落明顯,順差要比以往高峰期跌了不少,整體上處于平穩態勢。外匯儲備的高增長主要原因并非是順差,而是龐大的外匯儲備的生息效應,3萬億美元的外儲每年可以產生千億美元以上的利息。
從總體上看,中國的通脹暫時是很難馴服、經濟勢頭相當強勁,甚至可以說“較為過熱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表示,“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能使經濟增速出現較大的波動”,即“降物價”和“穩經濟”并舉,這隱含著會用小幅的經濟下降來不斷紓緩通脹的升勢,用時間換取空間,從而最終達到控制通脹的目的。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用小幅和碎步的經濟下調來調整通脹,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哪些重要的變化?首先,從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數據得知,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下降,即使出現外部債務危機出現的需求萎縮,對中國的沖擊也比次貸時期要小得多。況且,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機制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機制是不一樣的。美國次貸危機是私人部分的問題,造成了突然性的需求下降。而歐洲的債務危機則是公有政府部門的問題,政府掌握著印鈔權,歐洲小國的問題最終會牽涉到歐洲央行,所以這必然變成一個印鈔和通脹不斷稀釋債務的問題,而不是歐債危機國用緊縮和提稅來解決的問題,萬變不離根本,不要被一些眼花繚亂的細微進展所影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在短時間內不會帶來外部需求的急劇萎縮,也就是說,不存在國內緊縮和外部萎縮一起發生的疊加效應,如果政策層總是用疊加效應作為憂慮的理由,是沒有必要的。
其次,如果用小幅的速率下調經濟、控制通脹,那么中國更多地控制“頭兩駕”馬車,而不太在意“第三駕馬車”,中國可能會更多使用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的方式,而不是匯率升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因為“第三駕馬車”已經變弱了,不能讓一匹弱馬承擔調整通脹的功能,而是應在遏制投資和消費上面做文章,達到降溫經濟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人民幣匯率在新一輪調控策略中的上升空間并不大,中國領導人對外資投行倡導的升值治療通脹的獻策并不感冒。
再次,用上述的策略來調控通脹,將不太會出現經濟“硬著陸”的情況,中國經濟的強勢將會得到延續,而通脹的控制難度則會加大,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希望在全球經濟經歷了刺激期之后,自動進入退出調整期,從而中國在周期轉變的通道中受益,但是這是一種賭運氣,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它相當于將通脹問題變成聽天由命的問題。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央行仍須繼續加息 | “丟失交易量”的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