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語“三會”新掌門
時間:11-11-07 來源:經濟觀察報
寄語“三會”新掌門
10月29日,被稱為中國金融監管三駕馬車的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集體換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轉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建設銀行前董事長郭樹清接任中國證監會主席,農業銀行前董事長項俊波擔任中國保監會主席。
三位掌門人履新,恰逢金融市場波瀾再起,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之時。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股市低迷,二次探底憂慮不絕。實體經濟嚴重缺血而高利貸泛濫,金融體系未能給實體經濟有效支撐,根源何在?產官學爭執不下。由此,輿論對三位新掌門寄予厚望,自是可以理解。
這三位掌門人有著相似的履歷。比如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都曾經歷過從“運動員”到“裁判員”的多次轉換,三位都扮演過救火隊員的角色,而且在任內不辱使命。郭樹清受命于危難之際,成功引導建行上市;尚福林在證監會任上,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項俊波作為中國最后一家國有股份制銀行上市推手,為中國國有銀行改組上市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也正因為如此,在市場人士看來,三位掌門人都可算是敢為天下先的“市場派”。這對于今日中國之金融市場尤為可貴。從國際視野來看,在經歷了金融危機洗禮之后,歐美國家對金融市場實行了更嚴格的監管,對其運轉提出更苛刻和細致的規定。一些人士據此懷疑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市場化,甚者將歐美國家在危機時政府介入的做法,看作中國對金融業加強行政干預的理由。我們以為,這從認識上來說是錯誤的,從實踐上看則是有害乃至危險的。
金融業的核心是服務于實體經濟,但歐美國家的金融業卻脫離了實體經濟。他們的整個金融體系成為一個自我循環、自我服務的系統,這必然導致泡沫形成,泡沫的破裂也是必然結果。在中國,存在更多的是金融不足而非金融過度,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多層次服務體系也遠遠沒有健全。當前宏觀緊縮背景下,微小企業“缺血”嚴重,民間信貸危機就是最大的明證。
客觀地看,中國金融業市場導向的“進化”還是未完成的使命。雖然國有大銀行成功改制上市,但一如卸任的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所憂,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仍然是有其形而欠其神,銀行體系在信貸等方面至今無法擺脫各級政府或明或暗的影響;證券市場上,發行和退市制度不完善,價格機制無法理順,20年前困擾著投資者的非市場化因素,時至今日依然干擾著市場走向;中國保險業產品單一、業務模式老化、投資收益銳減,與其說是受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的影響,不如說跟這個行業還不夠市場化息息相關。
我們希望三位新掌門,在始終將風險防范放在核心位置的同時,更富于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現代金融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的共識,如金融業的市場化,金融監管機構的合理歸位,金融機構去行政化,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等等,理應成為引領金融業下一步改革的關鍵詞。
監管者應有膽識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讓活躍的市場因子在這一進程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作為整體改革論者,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一直相信,“好的金融體系不是監管出來的,機構內部的機制、市場結構體系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以為,這種思維適用于整個金融市場。這樣的理念如何落實于未來的監管實踐中,值得我們期待。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Groupon估值蹦極啟示錄 | “虛擬”并非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