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并非人生
時間:11-11-0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虛擬”并非人生
還記得“第二人生”(Second Life)嗎?這家比Facebook還早的虛擬人生現線上世界,曾經在2007年一度是媒體的寵兒,各個商家都爭先恐后地在上面開店,馬爾代夫、瑞典、哥倫比亞、塞爾維亞等國家甚至在里面開設了大使館。每個人都可以在“第二人生”里面注冊一個虛擬的身份,可如今,沒人在意它是否還存在。
還記得Bitcoin嗎?這個Linden貨幣更精密的虛擬版本,因為其理論上周密的算法獲得了程序員們的信任,在今年上半年一度在媒體上成為現實貨幣系統的殺手。今天雖然宣布它的消亡還為時過早,但它和美元的匯率可以用飛流直下三千尺來形容。
但為什么這些網絡烏托邦會最終失敗?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們只有這一輩子,我們并不真正需要虛擬的人生。用一句流行的俗語來表達:“一切不以服務此生為目的的虛擬業務,都是在耍流氓”。在電影《Matrix》中,那么完美的虛擬世界,都無法阻止人類覺醒,回到真實世界。
“第二人生”誕生于2003年6月,Facebook誕生于2004年2月,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使用虛擬身份,后者使用真實身份,最初Facebook必須使用哈佛等名校的學校Email賬戶才能登記,因此它直接就是真實人際網絡的延伸。人們之所以會沉溺其中的本質原因是,它增強了此生的資源。而“第二人生”中,虛擬人物的任何榮耀,幾乎都和現世無關,甚至都不如普通的游戲有評分系統,能為現實人生增加頭銜,在組建的公會中獲得現實權力。
創造Bitcoin的人,沒有基本的金融知識,不理解貨幣流通的必要關鍵是適當的通貨膨脹,對于在損耗中不斷減少的Bitcoin貨幣總量,持有者沒有沖動在交易中使用,最終導致用戶對其貨幣功能的不信任,該幣成為少數玩家炒作的目標,無法為用戶的現實人生帶來增益。
而今天的贏家如Facebook正在推廣的人生線(Timeline)戰略、谷歌正在推廣的Google+社交整合,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個問題:這些新東西看上去有帝國的野心,但卻無法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給用戶帶來更多的現實增益。Facebook人生線目的是記錄數碼人生,可是這對用戶有什么新好處?在政壇奮斗、在娛樂圈作秀、出書立傳帶來的記錄誘惑難道不比虛擬的軌跡更刺激?谷歌更為過分,甚至砍掉了很多服務、刪減了優秀的平臺Google Reader來逼迫用戶使用Google+社交平臺,問題是用戶憑什么要用這個?逼迫得緊了,難道不會跳到其他社交媒體中嗎?
Tim Wu教授的《大關閘:信息帝國的崛起(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通過介紹20世紀電信公司崛起和衰落,講述了這些數碼企業在做大之后,往往都有遏制創新、控制用戶的野心。但如果他們過分自信,把核心數碼服務和產品想成人們的必需品,這樣的壟斷就會遭到新創新的阻擊。AT&T、 IBM、微軟這些昔日的帝國,漸漸地退出了中心舞臺。因為本質上,人們并不真正需要它們——只要有更好的服務現實的產品出現。
一度以來,西方左派對跨國大公司可能控制世界非常擔憂。至少在IT和互聯網世界,這些左派們錯了,因為人們對虛擬世界并不忠誠,這些公司對公民權利的威脅還不如任何政府對公民權利的威脅來得直接和嚴重。所以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公民,我們提防公司,更要提防政府,因為政府管理著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無法逃脫的生活。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寄語“三會”新掌門 | 中國拯救歐洲是個偽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