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業的高利潤浸泡著通脹的利益
時間:12-03-1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銀行業的高利潤浸泡著通脹的利益
3月12日,央行負責人在二會期間就“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有記者談到“銀行暴利”,認為這是利率管制(存貸利差)和金融市場準入門檻較高造成的,問央行周小川行長對此有何看法。周小川表示,用“暴利”這個詞恐怕有些過分了。去年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是經濟周期所致,而不是利差所致。過去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銀行的利差更高,但銀行業是全面虧損,虧損留下的窟窿,之后好多年都沒有完全補上。而西方銀行業過去盈利很好,但現在很糟,這也是經濟周期所致。
周小川的言論是有一些道理的,但用經濟周期來解釋銀行的高利潤也過于寬泛。因為太多的行業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比如石油或者礦產。當好的經濟周期的時候,中東產油國錢賺得缽滿盆滿,當經濟衰退時,石油鐵礦價格一路狂跌,賤得不行,很多礦場倒閉。所以,經濟周期的確有相當大的力量,使得很多行業的利率表現也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
由于這樣的解釋很寬泛,沒有太強的針對性,其實真正的發問應該是這樣:經濟發展會有一個平均利潤,而銀行業遠遠高于這個社會平均利潤,那么一定存在著這種情況:銀行業拿走了太多的蛋糕或者消費者剩余,別的部門少吃了蛋糕,總之,在正常“蛋糕”規則之外,一定有個額外的承擔者。
很多銀行行長都說,銀行業現在1.04萬億的利潤,但也存在8000億的資本金缺口。總體上看,銀行業利潤其實沒那么高。我們知道,銀行放貸是要“消耗”資本金的,根據貸款5級分類進行計提,正常類貸款提取1%準備金,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壞賬類分別是25%、50%、75%和100%。銀監會為了加厚風險防范,提出更高的2倍覆蓋率目標。計提準備金是要“消耗”資本金的,所以,放貸越多,計提也會越多。如果資本金缺口太大,那么也影響銀行放貸能力,即使銀行有錢也沒法貸出去。
在現在這么一個好的經濟周期,又有這么高的利差,銀行是有激勵瘋狂放貸的,更不要說在政府鼓勵它們這么做的情況下。資本金不足了,或者用銀行利潤補,或者去市場融資,或者讓股東匯金發債增持。銀行的強勁貸款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項目越來越大的攤子,這又需要更高和更大的貸款支持,否則,一定會出現銀行貸款項目的停滯或者“爛尾”,比如現在出現的停工項目越來越多,經濟景氣的方向發生變化。
那么馬上就會出現新的情況,一旦停工停滯項目變多,就意味著正常的1%計提項目的比重開始減少,正常類更多地可能變成關注類,或者次級類或者壞賬類。即是說,盡管銀行這時候放貸減弱了,但又可能資本金“消耗”得更厲害了,因為計提的比重發生了變化。這又迫使銀行必須得到央行更大的貨幣支持,讓銀行去市場融資能有比較寬松的貨幣環境,也讓央行通過更多的貨幣投放來支持更多的正常類項目,然后又暫時獲得的高利潤來應對資本金因項目質量而造成的缺口。這是一個強化的過程,但遲早要斷裂。
于是,我們會發現,銀行業的利潤變化的確是伴隨著經濟周期,但銀行利潤的額外蛋糕來源可能是全民所承受的通脹壓力。西方金融危機已經表明,銀行業高利潤之后很容易形成放貸沖動和扭曲,比如美國就以房貸產次貸的方式表現出來,隨后銀行資本金不足,政府開始救助,美聯儲施展量化寬松,給銀行業塞錢給銀行準備金支付高昂的利息。那么,最終結果是全社會以通脹的方式來承受這個結果,銀行業此前的高利潤浸泡著通脹的利益。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GDP增速目標調低的影響 | 利率影響房價是“邏輯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