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貶值策略并不可取
時間:12-06-0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貶值策略并不可取
因出口而人為波動匯率是錯誤的
中國經濟各項數據持續下滑,保增長的壓力驟然增加,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仍有巨額債務與信貸,限制了財政投資的能力,而在產能過剩狀況下,貨幣政策寬松也無法主動刺激經濟增長,因此,有一些專家提出以人民幣貶值來“保增長”。
比如有專家認為,今年中國第一季度GDP為8.1%,其中消費占6.2%,投資占2.7%,出口占-0.8%,導致一季度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負增長,因此,他主張人民幣貶值拉動經濟,反對將避免出口過度下滑視為“反結構優化”。主張貶值的人還引用巴西、印度以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大幅貶值為依據。
事實上,當前中國出口下滑不是匯率現象,而是外部需求萎縮,尤其是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歐盟,因歐元危機持續發酵而需求大幅減少。如果中國以人民幣貶值刺激出口,將與新興市場國家產生激烈的競爭,這會引起嚴重的政治后果。盡管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目前出現持續貶值現象,但考慮到美國次貸危機之后他們也曾大幅升值,因此,這種波動具有均衡性。而人民幣則始終盯住美元,次貸危機后隨美元貶值,目前不過是又跟隨美元升值。
何況,人民幣貶值對出口不一定構成預期的刺激作用,因為中國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出口屬于來料加工或組裝出口,人民幣貶值意味著他們的進口成本也大幅增加。同時,石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進口成本也會上漲,從而提高“中國制造”的成本,因此,匯率貶值政策只會事倍功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眾矢之的,代價過大而得不償失。
由于當前并沒有因出口下滑而出現大規模的失業狀況,在某些地區或行業,“民工荒”仍然存在。保增長的目的是保就業,如果就業沒有受到經濟下降影響,就不必大規模救助,除非經濟回落會制造金融系統性風險,目前還沒有看到這種風險。相反,如果人民幣貶值則可能刺激資本加速外流,制造金融動蕩。
中國政府正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這一戰略的成功前提是幣值的穩定。要實現幣值穩定則必須成為一個內需型經濟體,而不是將人民幣匯率建立在出口基礎之上。中國也正在構建一個更大規模的國內資本市場,以滿足人民幣國際化后的金融投資需求,如果人民幣動輒以出口為導向而人為波動,那將有損人民幣信用,并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一直以來,輿論將日元升值視為日本失敗的罪魁禍首。事實上,日元升值有利于此后的日本鞏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因為當時的日本與現今的中國一樣,已經面臨由制造業大國向資本輸出國轉型,強勢貨幣政策有利于獲得更多的海外利益,強勢貨幣也會迫使制造業升級以及經濟結構調整。
因此,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看法高估了出口的作用,尤其是在外需萎縮的時候。動輒操縱人民幣匯率刺激出口是短視的行為,這種做法忽視了中國當前的國際地位與國際戰略,并損害國家利益。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經濟轉型的關鍵 并非是成長模式的轉換 | 深度政治聯盟不會導致“德國的歐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