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下一個產油大國
時間:12-07-20 來源:FT中文網
美國:下一個產油大國
美國中西部地區(qū)太干燥了,以至于樹都在向狗行賄。這是美國上世紀30年代沙塵暴(dust bowl)時期的一個玩笑。過去兩周,美國刷新了高溫記錄。過去12個月,美國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包括1933年,那是整個酷熱的30年代里最熱的年份。
天神并沒有對美國不公。根據(jù)美國宇航局(NASA)的數(shù)據(jù),在全球10個最熱年份中,有9個出現(xiàn)在2000年以后。接著,從一個數(shù)據(jù)里程碑到另一個里程碑,直到我們遇到一個令人煩惱的難題:全球變暖的證據(jù)從來沒有比現(xiàn)在更具說服力,但公眾應對這一趨勢的興趣也幾乎沒有比現(xiàn)在更微弱。美國比任何地方都更好地印證了這兩點,其羅列的托詞也比大多數(shù)地方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今年4月,美國總統(tǒng)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告訴《滾石》(Rolling Stone)雜志,他將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第二任期中的一項優(yōu)先任務。如果奧巴馬重新入主白宮并履行這一破格的承諾,他將面臨三項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要么在他初次當選時還不存在,要么有所變弱。他創(chuàng)建某種碳機制的可能性肯定更低。正如科羅拉多最近的野火和德克薩斯的干旱所證明的那樣,繼續(xù)不作為既會影響外國人,也會影響美國人。
自2008年以來,第一個(也是人們最沒料到的)變化是美國正迅速從一個消費國變成一個生產國。從經濟的角度來講,美國不斷擴大的能源范疇是上天的恩賜。在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時,美國近三分之二的石油依賴進口。這一數(shù)字現(xiàn)在已降至近二分之一以下,而且還在下滑。2008年,“煤老大"(King Coal)仍主導著美國的發(fā)電活動。上月,天然氣取代煤炭成為美國電力供應的最大來源。
美國新發(fā)現(xiàn)的能源資源如此豐富,分析師甚至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成為又一個沙特阿拉伯,液體能源日產量將高達1500萬桶(沙漠王國沙特今年的日產量為1100萬桶)。這主要歸功于私營部門的創(chuàng)新者,他們從上一個10年的高油價中得到啟示,試圖找出開采以前不經濟的“致密油”和頁巖氣等地下資源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純粹是出于運氣。遠未達到最終資源邊界的美國,在地下發(fā)現(xiàn)了新的資源。
第二項挑戰(zhàn)是政治性的。即使沒有出現(xiàn)嚴重衰退并且隨后復蘇勢頭疲弱,美國豐富的新能源也會引起心態(tài)的變化。但兩者的結合扼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說法(只除了奧巴馬在《滾石》雜志的簡短言論)。2008年,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曾提出一項控制碳排放的限額與交易(cap-and-trade)計劃。2012年,羅姆尼絕口不談這個話題。
兩人立場都與各自的時勢相符。奧巴馬有所變化的措辭也是如此。命運給他帶來了意外之喜。根據(jù)能源研究機構美國劍橋能源咨詢公司(IHS Cera)的數(shù)據(jù),單單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技術就為美國創(chuàng)造了60萬個就業(yè)崗位,幾乎與聯(lián)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自2009年以來的裁員數(shù)量一樣多。想想看,如果沒有能源熱潮,就業(yè)狀況會變得多么糟糕。
上月,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首席執(zhí)行官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承認,全球變暖正在出現(xiàn)。對于這家對“變暖說”反對聲音一直最為強烈的公司而言,這是一項巨大進步。他補充稱,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是適應我們身邊的變化。因此,埃克森美孚異乎尋常的發(fā)現(xiàn)自己恰好與公眾輿論站在一條線上。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上周的一項調查中,多數(shù)美國人表示,全球變暖正在出現(xiàn)。反對在國內采取強制措施、或者提供海外援助以延緩變暖的受訪者也同樣占多數(shù)。
考慮到民眾的這種態(tài)度,提出對碳排放計價無異于一種政治自殺。我們很難認為,11月以后,考量會發(fā)生變化。2010年民主黨在眾議院中期選舉中失利,一定程度上要歸咎于沃科斯曼-馬奇(Waxman-Markey)碳排放限額和交易法案的通過(該法案當年沒有在參議院獲得通過)。奧巴馬不太可能冒著讓民主黨在2014年連續(xù)第二次遭遇中期選舉失敗的風險。
最后的一個挑戰(zhàn)是必然的。自2007年以來,美國的碳排放已減少逾7%。歐洲的碳排放減少了近10%。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活動減少,而非有意為之。但根據(jù)劍橋能源的一篇新論文,碳排放之所以減少,超過一半是因為煤炭應用減少、天然氣應用增多。美國正經歷類似于英國在80年代中期煤礦工人大罷工之后“向天然氣沖刺”(dash for gas)的時期,這將帶來碳排放的一次性大幅減少。但全球碳排放仍在持續(xù)上升。
美國人明白這點,而且他們也知道,未來20年,全球經濟的規(guī)模將擴大一倍左右,這進而將造成碳排放飆升(到2030年最多將增加50%)。即便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內憑空地設置具有約束力的碳排放上限,全球碳排放水平也將取決于中國和印度之類的國家。
同時,奧巴馬曾經承諾的500萬“綠領工作”已被悄然忘記。美國多數(shù)新增加的就業(yè)位于北達科他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等地的鉆井平臺。隨著11月大選的臨近,奧巴馬正開始把這些就業(yè)崗位作為背景。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理性拋棄”:耐克之后,阿迪達斯關廠 | 拯救“危機中的民企” 需要市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