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不用社保換教育和醫療?
時間:12-08-2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何不用社保換教育和醫療?
對外來人口來說,社保是遠期且隱形的
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50%,但是這51%的城鎮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沒有獲得所在城市的戶籍,由于沒有戶籍,這部分人及其子女在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著和本地居民不一樣的服務。
為什么地方政府不愿意給他們提供公共服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成本考量,有研究表明每個農民工的城市化需要10萬元的成本。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外來人口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免費的午餐”:他們在當地貢獻了GDP和財政收入,但是地方政府卻不需要給他們支付公共服務的成本。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想法,也是本地戶籍居民的意見。據中國社科院的《2012年中國社會藍皮書》的研究顯示,部分城市居民對農村外來務工人員仍然存在一定的社會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汕頭等流動人口比重較大的地區,在是否允許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城里上公立中小學的問題上,有22.94%的城市居民認為,要對城市公立學校上學的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條件有所限制;10%的居民認為,農民工的子女只應當到務工子弟學校上學,或留在原籍的農村上學,不要到城市里來擠占教育資源。
但是,這種“免費午餐”可以持續嗎?很難,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城市的老齡化。以上海為例,老齡化與少子化,使得上海的養老保險面臨巨大的壓力,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是,雖然上海的人均GDP是全國第一,但上海退休金卻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讓養老金正常運轉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更多的人進入這個體系來繳納社保。那些在上海就業的外地居民是最好的對象。據統計,2011年末在上海就業的外來常住人口達935.36萬,平均年齡為31.6歲,其年齡構成遠勝戶籍人口。不過,目前的公共服務體系卻使得很大一部分本來可以繳納社保的常住人口游離于這個體系之外。而那些小商小販,他們無需繳納社保,也找不到機構繳納社保。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即便繳納了社保,也無法從這個體系中受益。
也正是這個原因,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在對待公共服務上有著嚴重的分歧和對抗:在對公共服務的內容上,外來人口擔憂他們給本地繳納的社保無法享受,而本地居民則擔憂他們的到來會擠占教育和醫療資源。那么,如何化解這個沖突?在我看來,讓外來居民享受本地基本公共模式是一個好的選擇,一句話來說,那就是“用社保換教育和醫療”。
對城市居民來說,教育和醫療被擠占是看得見的利益受損,但是社保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卻是隱性的。不過,如果從政府的財政支出來看,養老金的壓力才是真正的壓力,教育醫療的支出都是小問題。對于外來常住人口而言,社保是幾十年后的事情,而教育和醫療則是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雙方只要在這方面能談攏,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勤勞是中國奇跡的根基 | 全球礦商擔憂“超級周期”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