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速,但動能未失中國可以實現持續性增長
時間:12-10-1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減速,但動能未失中國可以實現持續性增長
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已將2012年及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25個百分點,至3.25%和3.5%。由于經濟的開放性,亞洲并不能在變幻的全球經濟環境中獨善其身。基金組織《地區經濟展望》最近發布了更新,指出亞洲今年的增長可能將減速至5.5%。
2010年末以來,中國經濟也逐漸放慢了步子。
考慮到外部衰退的持續性以及中國政府回應措施的慎重特征,中國經濟目前尚無加速增長的跡象,這并不奇怪。工業生產和出口情況低于預期。但國內需求仍保持旺盛態勢。在健康的就業市場的支持下,零售增長十分穩健。由于基礎設施支出的回升以及房地產市場景氣好轉,投資活動較為強勁。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于今年第三季度企穩,并逐漸開始回升,全年增長率將為7.8%,明年將達到8.2%。
中國投資水平極高,幾乎達到了GDP的50%,造成經濟體的投資吸收能力變小,因此,如果在這一輪有必要采取刺激措施,則因將重點放在增加住戶收入和消費,而非基礎設施建設。為此,可以增加對消費的補貼,減少個人社保繳款,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支持,以及鼓勵節能減排。
實際上,政府在應對中國經濟減速時的小心翼翼也是一種令人安心的姿態。這反映出,政府希望從側重于增長速度轉向側重于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這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非常可取的態度。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永遠保持兩位數增長。投資和出口占據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的時間已經太久了,導致環境惡化、能源消耗巨大,以及資金從住戶和勞動者流向銀行和大型企業,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急劇上升。最終來看,私人消費應當在經濟增長中起到更為重要的驅動作用,這將帶來更為可持續的增長,從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中國人民的福祉。繼續嚴重依賴投資將使產能過剩問題更為嚴重,造成生產率下降和不良貸款增加。這對于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一種風險。
十二五規劃認識到了向更基于消費的經濟轉型的重要性。該規劃列出了一系列廣泛的改革議程,為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鋪設了前路,包括: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的投資力度;深化金融改革;降低消費稅和勞動所得稅;增加資本成本,消除人為因素造成的其他生產要素成本過低;開放國內部門,通過競爭提高生產率;以及,最終放開資本賬戶。持續的匯率升值也是該一攬子規劃的重要內容,它的作用包括:增強住戶的購買力,促進服務部門的增長,提高勞動收入占比,以及支持金融改革。未來五年里,如果這些轉型措施得到成功實施,中國將切實提高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為強勁、可持續的全球增長作出貢獻.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尊重民眾自決權將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 以體制改革 助力經濟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