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殼資源”不緊俏方能打開退市之門
時間:13-12-16 來源:經濟觀察報
“殼資源”不緊俏方能打開退市之門
每次看似大限將至,又每次奇跡般地復活。ST公司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死鳥”傳奇。
12月6日,監管層再次放出狠話。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要嚴格執行現行退市制度,實現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推動存在退市可能或需要的公司在法律、規則框架內主動退市。一如既往,我們希望這次監管層的最后通牒是真的。
事實上,過去很多年,關于期待和批判退市制度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但每每ST在懸崖邊上時,都沒有走到這最后一步??陀^來說,我們主張這些即使是被稱為“垃圾公司”的上市企業也應該有尊嚴地退市,而不是被某種聲音裹挾著推下懸崖。
什么叫有尊嚴地退市?我們理解應該是在制度完善的基礎上,制定客觀、有效的退市標準,而后嚴格按照制度執行,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化退市。這是退市制度的最高境界,從股價、交易活躍度、市值、股東數量等市場層面衡量,這樣才能反映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權利,也能讓投資者心服口服地“買者自負”。
其實,中國資本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證監會及兩地交易所早就設計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退市制度,即所謂的退市標準并不缺乏,但是這些年來形同虛設,退市審核和退市執行兩大退市程序并沒有得到很好實施。
很多人把這種種因素造成的結果都歸結于監管層的軟弱或者顧忌。然而我們認為,在退市問題上,因素極為復雜,監管層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核心癥結還在于整個市場化制度框架的不完善。因為在公司上市的入口端,證監會擔負了太多責任,很多投資者甚至認為,證監會就應該給上市的企業做背書,以保證投資者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如果退市損害了投資者利益,監管層壓力巨大,也就很難用現成的退市標準來執行退市程序。
要讓退市制度常規化,要讓資本市場有進有出,必須要在市場的入口和出口上做到市場化架構的統一。這里強調的是,退市操作要市場化,上市操作同樣也要市場化。
企業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簡而言之是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初始掛牌標準”(IPO標準),另一個是“持續掛牌標準”(退市標準)。這兩個標準要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并且互相呼應。初始掛牌標準事實上就是企業IPO的財務標準、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標準。監管層未來要實現IPO注冊制的根基也在此,并且還特別強調了 “以信息披露為核心”。
在整個發行體系市場化的前提下,殼資源的價值會大大降低,而監管層把工作重心從上市審核中轉移到嚴厲監管信息披露和違規違法行為上,形成投資者買者自負的市場。殼不值錢了,博弈保殼的意義也就大大削弱。事實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新三板擴容在即,都為企業融資開辟了大量新的渠道,這更進一步使得千方百計保留績差公司殼資源的各方因素興趣大減。那么,達不到持續掛牌標準的上市公司退市所產生的沖擊和影響也就會減弱,市場各方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利益上,都能正常接受企業可以上市,也可以退市的市場規則。
因此,我們認為,退市制度的真正形成,還在于市場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熟,市場化的制度框架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殼不再成為市場中的緊俏資源,退市制度才可能得以完全形成,中國資本市場才能實現“優者準入、劣者必汰”這一股市資源配置的根本功能。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政績考核:起點是完善決策與監督機制 | 中國創新者的五大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