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冠軍羅偉廣:創業板的泡沫要好過地產和黃金
時間:16-03-21 來源:鳳凰新聞
私募冠軍羅偉廣:創業板的泡沫要好過地產和黃金
1、我辛辛苦苦做了20年二級市場,最后慢慢坐電梯,不斷地挨罵,跌的時候更挨罵,說我是騙子。
2、很多上市公司除了是代碼以外,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個牌照,這是中國的現狀,而且我覺得這個現狀還會維持很多年。
3、雖然創業板我是踏空了,但是我現在又重新買創業板,回頭看還是很有見地的。創業板高科技的泡沫,總好過房地產的泡沫和黃金鐵礦石的泡沫。
4、最不能相信就是你旁邊的人,尤其是炒股票的人,如果炒股票的人是你旁邊的人,他就是反向指標。
5、我以前是做價值投資的,做了這么多年,我們的客戶都跑光了,最后盯著并購價值,就是一二級聯動,因為包賺不賠,這個基本上是合法的。
6、做成長性的太難了,大家都做博弈了。所以你在中國市場沒得選擇,只有絕頂高手可以賺錢,一部分能夠在博弈里面賺錢,最終是賺散戶的錢。
7、新興行業等三年,三年后就死掉了,上市不是錢的問題,是生存的問題。
8、并購重組是一二級之間的利益共享,一起買單一起吃。
9、重組概念,市值越低就越有機會,40億市值可以干,30億市值很好。
10、中國炒股票的特點:急功近利、傲慢,我自己也是這樣的。
演講全文
我今天的題目是《一級請客、二級埋單》,我一級市場做了很多年,覺得非常痛苦,覺得被市場淘汰了,所以才做二級的。我覺得是有點不平等的,就像國企和民企有點不平等一樣,我覺得二級也挺有意思的,所以我把一二級市場都講一下。
我現在有三份工作:一份工作做基金經理、一份工作是PE公司的老板、另外一份工作是投行民工。
我今天主要講兩個內容,第一,過去在私募做了有6、7年,失敗的經歷很多,應該在私募圈里面算是一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很多人生的冷暖和私募圈的殘酷,但是有一些理念一直支持我走過來,一步一步走上成功,這是值得我跟大家交流的。這幾年中國市場都轉向博弈,基本上價值投資都是靠邊站的,但是起碼我們活著,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很多經驗。雖然我作為一個二級市場經理不合格,但是還是有很多觀點分享一下。
第二,講一講一二級市場聯動。這兩三年跟我同代的大佬都轉型,成功的也轉、不成功的也轉,因為大家看得出來這是比較成功的模式。
私募冠軍羅偉廣:2010年我很牛逼后來排名倒數10位
這個圖是一個波動圖,基本上大的歷史事件都是在底部,一戰大蕭條、二戰金融危機金融風暴。
08年之后09年有一個很大的機會,美國基本上在大風暴之后有10年以上的上漲周期,我當時也這樣做了,回頭看確實是對的,但是我沒有做好。如果那個時候我做美國股票或者做國內A股指數,也能賺很多錢。我這么多年做來做去沒有賺多少錢,所以大趨勢是最重要的。
中國炒股票的特點:急功近利、傲慢,我自己也是這樣的
我們06、07年之前不是這樣子的,但現在基本上都是一統江湖,所有人往死干,加10倍杠桿,一跌,最好推倒重來。80后這一批基金經理08年就入行了,他們一統江湖,08年之前起碼有對手盤,跌下來有人買,漲上來有人拋。現在我能不拋嗎?為什么?私募已經公募化了,公募的游戲規則導致它追漲殺跌,大家也只能追漲殺跌,沒辦法,所以都是高吸低拋。
我最大的一個體會是中國的投資氛圍壞了,業內很多做價值投資的大佬,他們都覺得沒法活、沒法混,要不然你就被淘汰不了。第二,后面這幾個圖也是支撐我為什么從低谷重新轉型成功的重要原因,它又給我一個信念。第一個圖的信念是熬得住。
我本科是學國際經濟的,當時是日本最風光的時候,我們經常拿日本比較中國,認為日本的過去都是中國的現在或者未來。現在回頭看,日本經濟高增長、中增長到低增長的幾個階段跟中國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高增長是炒房,中增長是70、80年代做經濟泡沫,90年泡沫破裂之前,中速增長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房地產漲到一定位置的時候,所有生產要素都體現出來之后,沒有人口紅利的時候,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就是未來能帶來確定收益的股權,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當時是索尼、松下。一般企業賺不了錢,所以最稀缺的是好的企業的股權。這都是日本當年轉型的70、80年代,我們就處于這個年代。
中國就只有兩條路,要么變成美國、要么變成日本
下一個階段是什么呢?如果我們轉型失敗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下一個階段必然是房地產的崩盤,這就是日本90年代泡沫的破裂,中國有可能這樣子。如果我們轉型成功了,中國有可能變成美國。所以中國就只有兩條路,要么變成美國、要么變成日本。
日本在轉型這十幾年,漲的股票就是我們炒的爛大街的,但是2010年的時候不是爛大街的。2010年我投了一堆股票,結果在2012年三季度全部完了,我的產品跌了90%。大家知道2010年我很牛逼,后來排名倒數10位的就是我,當時太早買了,2012年三季度最低點的時候全部完了,還好在這個過程中我買了一堆一級市場的股票,當時也是2010年,投了很少的錢,相對二級市場來說是撒一點胡椒,結果全發芽了,賺了很多錢。當時投了一千萬左右,賺了2、3個億,我的錢都是這樣來的。
我辛辛苦苦做了20年二級市場,最后慢慢坐電梯,不斷地挨罵,跌的時候更挨罵,說我是騙子。
一級市場我沒花什么精力,就看了這幾個圖,投了進去。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這些企業投的時候2、3千萬,只要一上市幾十個億,我覺得這個錢太容易賺了,太不公平了,但是市場上基本上是這樣的。我賺的沒有技術含量,我做調研、看行業前景,如果虧錢,證明這個游戲規則有問題。但是反正賺錢最要緊,后來我慢慢把重點轉到二級市場。
大家現在知道了,你們買的40、50億的股票,覺得這個票將來前景很好,有轉型、并購的故事,但是成本就1、2個億。但是也不會拋,說不定再漲50、60倍,我就拋了。在這個過程中,二級估值非常高,跟一級市場完全脫離了,它其實是一個管制的市場,它就是一個牌照。很多上市公司除了是代碼以外,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個牌照,這是中國的現狀,而且我覺得這個現狀還會維持很多年。
創業板泡沫是好的泡沫,房地產泡沫是壞的泡沫
現在大家都說創業板會不會崩盤,這樣沒有意思,我們要考慮我們的轉型是否會成功,這些行業是否能撐得起中國未來的經濟。這才是根本,不要因果倒置。現在市場是勝者為王,你對了就可以。我還是建議一點,雖然創業板我是踏空了,但是我現在又重新買創業板,回頭看還是很有見地的。創業板高科技的泡沫,總好過房地產的泡沫和黃金鐵礦石的泡沫。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這也是爛大街了,但是我們允許PE的泡沫,對于我們來說絕對是大好事。如果這個泡沫再持續5、6年,基本上我們所有PE、PC會成為最優質資產的風投。現在很多美國、歐洲的項目都來中國做路演,希望我們投資,因為我們出的價高,就是這么一個原因。誰有這個資本的定價權,全球的優質資產就會去那里,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如果全部都炒沒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會崩盤的。
現在房地產扛著,你覺得可以扛10年嗎?現在這么高的估值,我覺得中國真的有可能變成美國。我以前是不信的,但是投身其中看到一些讓我眼前一亮的項目的時候,我覺得真的是這樣的。大家不要經常看上市公司講故事,上市公司是有動力忽悠你的,它是一個博弈的關系。所以二級市場有泡沫有故事,不代表新興市場做事有泡沫,不是二級市場的那幫人,是二級市場PE那幫人。
可能跟我接觸的圈子有關系,我認為現在創業板有泡沫是對的,但是現在跌到50、60倍就沒有必要了。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創業板有它可取的地方,這些泡沫是好的泡沫,房地產泡沫是壞的泡沫。其實很多企業從PE的角度都值得買。這是第一個話題,中國的經濟問題,我覺得這次轉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能滿足產業升級,其實真的是利國利民的,政府應該看得很明白。未來幾年不會允許創業板的泡沫破滅,因為它撐了5、6年就不是泡沫了,是真真正正中國的引擎。
中國經濟與股市同步了
講第二個觀點,大家現在都說經濟差,或者說貨幣寬松已經到頭了,股市漲不了。這里我也講一下,這幾年尤其是2014年,當時很多策略分析師對股市有一個很大的分歧,有的現在很牛成了紅人,我覺得分析師也是很悲哀的,跟基金經理是一樣的。當時他們說中國經濟很差,所以不可能有牛市,我覺得這個分析師入行時間很短,入行肯定是08年之后。大家看這個圖,我05年開始炒股,后來經濟一路下滑,股市猛漲。05年到現在十年,中國經濟與股市同步了,05年之前是反向的,所以很多策略分析師看不懂。
過去是同步的,去年2014年怎么可能有牛市?那你的思路就錯了。因為炒股有20年,前十年是反向的,之前經濟一路下滑,但是后來放松了,無風險利率一直漲到幾個點。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經濟復蘇了,大家都不炒股票了,大家都買房做實業了,2000年之后很多錢都做實業去了,所以資金就一路流出,股市就跌了,就是這么簡單。
05年到08年基本同步了,但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情況就是96年到2000年的情況,將來新興行業轉型能不能帶動消費?不知道。我們引擎啟動之前的5、6年經濟不好,跟現在未來5、6年市場不明的原理是一樣的,所以流失會繼續,這是大背景,不能簡單看GDP。但是轉型能不能成功?不知道,炒了再說,如果轉型成功了,那個股票是值的。如果轉型不成功了,那個時候房地產和股市一起崩下來。我們現在炒房不行、做實業不行,只有炒股票。現在基本上所有大佬都形成共識,我也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發現這個對頭就做了,你就像做股票一樣,搞清楚現在處在什么階段。
你旁邊的人,他就是反向指標
中國中短期來說最敏感的是利率,中國過去這么多年的歷史,對于業績、對于GDP是不敏感的,只要利率大幅下降都有一撥大牛市。中樞不可能回去2000點,2000點是鉆石點,反正幾百點不重要,現在不是08年,我的觀點就是這樣的,今年不可能是08年的翻版。因為跌到一定程度,錢沒有地方去。這是我的第二個觀點。
去年很多人說股災消滅了中產階級,以后中產階級沒了,經濟轉型就死掉了
說這些人不會炒股票了,因為虧了。最不能相信就是你旁邊的人,尤其是炒股票的人,如果炒股票的人是你旁邊的人,他就是反向指標。現在看微信群里面,大佬群里面,也是反向指標,為什么呢?其實大多數人是錯的,你旁邊大多數人是錯的。美國有34%是房產、 34%是股票,中國是3%,怎么可能消滅中產階級?胡扯。而且我旁邊的人每次說我不炒股票了,結果又來了,因為按捺不住,人都是虛榮心,看到旁邊的人賺錢就受不住了,中國旁邊的人都是這樣的。
頂級富豪在股票里都是一個腦殘
我做股票做了20年,到現在頂級富豪都是我的客戶,頂級富豪和散戶沒有區別,在股票里都是一個腦殘,不能獨立思考。我也是腦殘,沒辦法,逼著你成為腦殘。大家看不清楚,整體在博弈,跟賭博沒有什么區別。
總結幾個觀點,最重要的觀點一級市場是請客吃飯,吃香喝辣。這是有規律的,未來做哪些是好的,雖然過山車之后沒必要看新興行業了,還有說現在不可能出現08年,后面有沒有大牛市、有沒有轉型成功,這些不講,這些不靠譜。最后大家說到中產階級消滅掉了,錢不會再進股市,這也不會,旁邊的錢沒有地方去,只是現在跌怕了不愿意進來。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房地產,2010年已經有泡沫了,2014年還有泡沫,為什么?中國房地產有泡沫,就像創業板150倍的估值,它跌不到哪里去。像深圳現在一線城市的房價跟當年的創業板一模一樣,它跌不到哪里去的,一線城市沒有泡沫,它是人口流進去,有錢的人就在那里買房。我認為我們私募應該是很有前景的,為什么?老百姓的錢將來都給我們,他只有給我們。
中國股市有三個價值:股權價值、籌碼價值、并購價值
我經歷了三次,為什么能扛得住?因為有堅定的信念。 這個可能對于大家參考意義不一定很大,但是可以認清楚一二級之間的區別,對于大家炒股票有幫助。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奇葩的市場,空前絕后,唯一的。因為中國股票有三個價值,而全球的股市只有一個“股權價值”。1塊錢業績13倍的市盈率,為什么美國的是極端的5、6倍了,因為背后有分紅率、風險利率和增長,這是一個數量關系。但是中國不是,中國還有一個“籌碼價值”,全世界都沒有的,籌碼價值是炒出來的,就是賭場。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并購價值”,這兩個價值是中國特有的,產生了并購價值就是IPO的壟斷,這個牌照是有價值的。
中國股市這么多年,只要是有人追,就有人賺這個錢,這樣錢就會越來越多,所有錢都給了它,引導一下,散戶就會越來越多,散戶覺得還是買吧。這個籌碼價值越來越多人炒,后來就崩盤下來,崩盤下來籌碼價值就沒了,市盈率就剩這么多了。變化很大,它可以是很大的,比如說籌碼價值30塊錢,并購價值40塊錢,一個股票在中國有100塊錢,它就占30塊錢。2012年的時候沒了,去年的時候有了,所以波動是非常大的,中國波動很大,這是很重要的原因,是追漲殺跌那幫人造成的。
還有股權價值,我以前是做價值投資的,做了這么多年,我們的客戶都跑光了,最后盯著并購價值,就是一二級聯動,因為包賺不賠,這個基本上是合法的。第二它很穩定,第三是暴利。但是這個也有缺點,它是階段性的,什么時候不能做呢?不是注冊制不能做了,是IPO上市放開就不能做。
關鍵是數量,需不需要等,需要等,中國的散戶結構不完全是散戶的錯,也不完全是私募公募的錯,是中國的制度有缺陷,導致大家只能并購重組不能IPO,所以有并購價值、有籌碼價值,散戶能賺到錢,它強化這種趨勢,互相循環。表現的市場是散戶結構,他賺到錢就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模式,最后整個市場是高估。如果現在上IPO,新股一上市就跌,所有ST都退市,所有垃圾股像香港一樣一下來跌50%,你還敢炒?公募基金絕對是買藍籌,我們也買藍籌,所有氛圍正本清源,這個有可能嗎?但是大家怪散戶結構或私募基金不理性,這都是原因,這些事情其實很多人說。
在中國做價值投資,二級市場是不行的,在市場里面怎么做價值投資?如果50倍做價值投資能成功,在二級市場做10倍就更成功。所以二級市場做價值投資,只有公募基金做二級市場,散戶不能做一級市場,私募先做二級市場,做著做著做一級市場,我們是可以選的,但是散戶不能選、公募不能選,所以二級市場就是買單的人,最后的結果是博弈。
80后基金經理從業以來就是追漲殺跌
中國市場是博弈,追漲殺跌,就是這樣的。2010年之前還有一些對手盤,還有一些價值投資、成長投資,但是基本上2010年之后隨著市場做大,整個投資氛圍不斷強化,它確實賺到錢。而且80后的基金經理從業以來就是追漲殺跌的,形成一代人都是這個定制,是很難干的。
你做價值投資活得一般般,做成長性投資活得很累,如果還能賺錢就是絕對高手。你想一下,憑什么是你?人家比你起點高、比你勤奮、又比你聰明,憑什么是你?中國私募有很多家,憑什么是你?做成長性的太難了,大家都做博弈了。所以你在中國市場沒得選擇,只有絕頂高手可以賺錢,一部分能夠在博弈里面賺錢,最終是賺散戶的錢。
那我干嘛呢?我兩邊的錢都賺,我主要是賺這個錢。這個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但是門檻是最高的,博弈的門檻是最低的,價值投資門檻也低,就是買一些好東西分紅,成長性投資的門檻相對高一點。這個是門檻高,但是沒技術含量。成長性投資是門檻不高,但是很有技術含量,兩個都持得住。這個沒有太多展開的必要了,事實上它是做業績的加倉,關鍵是你能找到資產。
并購重組也是救市
“一河兩岸”原理,我講一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政府會維持高估值,像維持房地產的估值要高一樣,股票一跌就不買了,原理是這樣的。所以不會跌到哪里去,一開始忽悠注冊制,又忽悠戰略新興板,現在大家都不信了。新興行業等三年,三年后就死掉了,上市不是錢的問題,是生存的問題。那怎么辦呢?只有獨木橋(IPO),過不去,所以就會有很多碼頭,有很多擺渡的人在一二級聯動。
以前獨木橋查得很嚴,為什么呢?因為IPO一多,散戶就上街示威,但是沒辦法,中國就是這樣一個游戲規則。你這里過了多少河,上了多少市,散戶是不管的。IPO是說一級市場的人把錢全賺了,資產全是買單的人。一二級市場是分贓,老股東賺一點錢,并購重組是一二級之間的利益共享,一起買單一起吃。IPO就是單純的利益輸送一級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高興,有什么辦法?要不然就退市,要不然就重組,所以重組也是救市的一部分。救市不僅靠錢,靠什么?并購重組,去年并購重組300多家,IPO發行慢了,并購發行一周兩次三次,這是有原因的。并購是現在這個階段最完美的解決方式,IPO多了股民示威,并購多了股民忙著數錢。上市了,又支持了新興行業,政府壓力沒有那么大了,把公司變得更好了。
那么損失是誰呢?中國社會做事的效率。本來應該這個拆掉的,二級市場崩盤了,一級市場都上市了,大家拿到錢了,實體經濟很多錢,經濟轉型就快了。但是這種方式中國不可能產生,不可能推倒重來。一推倒重來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因為有人鬧事。
但是增量慢慢來,老百姓滿意,大家利益均衡,損失的是時間。本來3、5年能做的事,卻要10年,這就是中國的游戲規則。在中國的氛圍里面,只有這個方式,就好像你不要期望房價崩盤一樣,在中國只有這個解決方式,房價不漲就好了。這種方式會維持很久,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級市場10倍、二級市場50倍,基本上還有很多的機會。
散戶和機構一樣,都是賭
二級市場上炒股的一些人不明白背后的政治經濟學,炒來炒去一批死了又一批過來,我炒股這么多年都見過很多代股民了,現在是90后交第一次學費,將來還有00后過來交學費。所以在中國這個格局里面,散戶結構是不會改變的,機構就沒有發展余地,因為散戶和機構是一樣的,大家都是賭,私募賭贏了才20%,你能賭贏散戶嗎?絕大多數是賭不過的,好像絕大多數私募基金跑不贏一樣。里面基本上是一些常識可以判斷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二級市場第一不會有對沖機制,有對沖機制可以融券,藍籌沒有并購價值,工行并購中行有意義嗎?沒有,也沒有博弈的價值,工行、中行、房地產就剩30塊錢,就是這樣的價值,其它小盤股又有炒的價值,又有并購價值。在這個情況之下,藍籌一起做空,這是全球最低的,我們才10倍。你說指數還能跌哪里去?
美國是進入加息周期,增長1、2個點,我們進入降息周期,我們經濟增長還6、7個點,我們還希望它跌哪里去?指數肯定跌不到哪里去,真正要跌的是小盤股創業板,但是它跌不動,因為政府需要拖住它。只要政府放開IPO管制,允許做空,馬上崩盤,但是這個情況我覺得2、3年不會發生,如果要發生肯定醞釀很長的過程,我們會看得到。
核心就是掌握優質的資產
我們主要把經驗放在一些好的資產,這里展開講一下。我認為在中國做投資、做金融,現在整個產業梳理下來,第一中國轉型最后一張牌靠金融,一行三會合并,我覺得是符合趨勢的,金融是經濟的中心。第二,錢沒有地方去,只能進股權,所以金融是核心的核心。所有的核心都在一級市場,這個金融產業里面是經濟的核心、是錢的核心。
但是怎么賺錢,所有的源頭最大的瓶頸在哪里?就是好的資產,只要你有好的資產,你能把阿里巴巴、騰訊忽悠起來,隨便一個人做都能賺幾十億。如果一些好的資產并購上市都能賺,所有產業鏈的核心就是掌握優質的資產。所以我基本上這兩年所有的核心都是抓資產,只要抓了資產,大把上市公司排著隊讓你并購。去年IPO通過率是94%,賺了2、3倍,還可以加杠桿,這種生意為什么不做?通過率94%,最后銀行加杠桿,這種事情不做不是傻嗎?所以基本上看清這種原理,大家都去找資產,資產已經不好找了,最后找到外國去了。中國大媽把股市炒高以后,我們就是跨境電商,因為國內太貴了,我們去海外買,買完以后重組。
國內資產很貴,國外資產還很便宜。資產自己重組了,不需要我們的中介了,他都懂,直接跟市場對接了。但是外國不懂,現在真正的資源大家都去買海外的,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格局。我認為這個東西現在是處于這么一個階段,是挺完美的一個盈利模式,但是注意它是階段性的。這里我就不展開,其實就是這么一個循環,找資產、并購、找資產、并購,就是這樣一個循環。這是很完美的,但是總有期限,總有一天IPO會起來,到時候好企業肯定不會那么傻讓你并購,現在是被逼的。這是一個的瓶頸,但是我們不用擔心。
第二個瓶頸,藍色光標,有瓶頸了,這是經驗數據,不是什么股票都能重組的。我2億利潤給你,我30億市值,你覺得一個重組完才2億利潤的公司,能漲嗎?這是漲不動的。所以我們不會挑一些50億以上的,我們挑30億以上的,我們加杠桿就可以了,這個生意可以做。如果50億的市值跌到30億,我還虧錢。
重組概念,市值越低就越有機會,40億市值可以干,30億市值很好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把一個沒有重組的公司炒到100億市值,這是一個悖論,如果越多人相信,它就越高;重組概念,市值越低就越有機會,40億市值可以干,30億市值很好。
還有第二次重組嗎?沒有了。基本上原配肯定賺很多錢,我嫁給你賺1倍,二奶沒有什么錢賺了。如果一個良家婦女,是不會嫁給100億的公司,好的資產也不會在第二次重組還幫人填窟窿,除非是很特別的公司。基本上并購做兩次,兩次就到頭了,現在基本上只能做第一次重組,市值少相對干凈的。
但散戶是不懂的,重組一次,我繼續重組繼續重組,沒有繼續重組的,這樣會玩不下去的。終點在消化,第三次很難做上去了,基本上這個盈利模式是一個階段性的政策。去年9月份我舉牌,肯定賺錢,20、30億買進去肯定是賺的,沒有什么風險,但是一漲上去又沒得弄了。對于我們一二級聯動來說最重要的是股災,如果沒有股災我們基本上沒錢賺。特別是對沖,現在基本上一二級對沖是可以的,一二級市場做舉牌基金,跌下來慢慢等,等到可以合法存儲的時候,賺內部交易的小錢劃不過來。第二主要做并購基金,這就是我們的模式。
摘自—鳳凰新聞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常士杉:敬畏市場 嚴格風控 | 商品此輪反彈不是牛市,美元處在強勢周期的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