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砸崩特斯拉的BG,什么來頭?
時間:20-09-10 來源:華爾街見聞
砸崩特斯拉的BG,什么來頭?
9月2日,因僅次于公司CEO馬斯克的第二大股東披露大幅減持,特斯拉股價盤中一度暴跌15%,最終收跌5.83%,收報447.37美元。
9月3日,特斯拉再收跌約9%,連續第三日收跌,較本周一收盤跌去將近19%。
9月2日稍早,特斯拉的最大機構股東、蘇格蘭投資機構Baillie Gifford(BG)宣布,已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文件,披露在今年8月末對特斯拉的持股占比降至不足5%。
文件顯示,8月末BG持有特斯拉4.25%的股份。6月持股占比為6.32%,2月為7.67%。以特斯拉截至周二4400多億美元的市值估算,BG的持倉價值將近190億美元。得益于今年特斯拉股價暴漲,今年八個月內,BG持倉獲利約170億美元。
在周三的聲明中,Baillie Gifford稱,8月末的行動屬于“被迫”減持,因為特斯拉的股價高漲,所以該機構需要減倉,從而遵循公司有關持倉集中度的指引,避免讓客戶的投資組合過于集中在某只個股。
一直以來,BG都是特斯拉的長線投資者。旗下基金Scottish Mortgage Investment Trust自2013年開始投資特斯拉股票,首次買入230萬股,當時價值8900萬美元。今年初以來,該基金收益接近70%。
BG在決定投資特斯拉時自問自答,當時已經十分相信特斯拉未來的價值
七年前就精準“相中”了特斯拉,這家如此長情的基金到底什么來頭?
并非一帆風順的歷史
成立于1908年,Baillie Gifford是一家擁有110年歷史的骨灰級老牌投資基金,總部位于蘇格蘭愛丁堡(遠離世界金融的中心美國紐約或倫敦,可能也是其能潛心下來的原因),目前資產管理規模高達2454億美元,其中包括權益類、固定收益等多元資產投資組合,這一數字是通過穩定且有機增長而不是通過合并或收購實現的。
基金創始人有兩位,分別是Augustus Baillie上校和Carlyle Gifford律師。1908年,因福特T型汽車風靡美國,沒有太多行業經驗的兩人希望通過建立信托基金來投資橡膠行業,公司就此成立。
一戰后,Baillie Gifford認定美國是充滿吸引力的“新興市場”,并入股了聯合太平洋鐵路等鐵路公司,最終在美國投入了20%的總資產。
二戰之后,英鎊貶值帶來了英國金融行業的繁榮,BG及其主要客戶——投資信托公司也都賺得盆滿缽滿,此時公司的高級合伙人希望專注于眼前的客戶群,不去尋找新機會,沒有了創始人的好奇心和勇氣,如此依賴信托是一個戰略錯誤,隨后很快信托行業的輝煌就過去了。
在經歷失去大客戶又差點被并購的絕望之后,BG終究還是挺了過來,大家決定保持繼續獨立公司的身份。
1979年,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上臺,發布了一系列激進的政策,取消外匯管制以及資本利得稅、大幅降低個稅等舉措對英國企業發展及資管行業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就此開啟了英國長達20年左右的牛市。
在此期間,BG也專注在英國市場尋找機會,英國業務這二十年的表現為公司未來的成功奠定了關鍵基礎。
而另一個發展的關鍵之處在于,Baillie Gifford的投資方式吸引了養老金客戶。1984年,公司通過競爭優勢獲得第一筆養老金,1987年就開始在英國養老金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一投資疊加牛市效應,BG管理的資產一下就從1979年的3億英鎊增加到1998年的162億英鎊。
不過,21世紀一開始的互聯網泡沫以及2007年的次貸危機,對市場信心的打擊很大。BG認為,想要繼續保持增長,必須關注海外新興市場。其中,中國是全球增長主要的推動力量,然后就是印度和巴西。
公司的這一代人做出了一項關鍵決定,保持好奇心、耐心和勇敢之間的平衡,上個世紀90年代基于基準的投資缺乏創造力,由獨立的全球團隊運營不參考基準的“全球最佳創意投資組合”誕生,盡管世界處于動蕩之中,但公司仍決心且必須保持對投資的熱情,為了客戶的利益。
受益于對海外市場的關注疊加全球對股權管理的旺盛需求,以及BG在新興市場投資專業知識聲譽的日益提高,公司海外業務迅速興起,2007年底BG海外資產管理規模占總體的比重達到40%。
自此,公司持續投資大量的新興市場及新興行業,“尋找真正優質的公司,且重倉高度集中長期持有”的投資方式和理念也是從此階段開始形成。
BG眼中“真正的投資”
在BG公司總部的入口處,就寫著這家基金很直觀易懂的投資理念——“真正的投資者不會只關注幾個季度,他們會放眼數十年(Actual investors think in decades. Not quarters.)”。
在Baillie Gifford看來,“長期投資于最具競爭力、創新性和成長效率的極少數優質企業,并取得超額回報”,這才是真正的投資(actual investing)。
簡單來說,Baillie Gifford尤其喜歡那些可能不會立即盈利、但可能在10年后推動經濟增長的項目,并且認為真正的投資需要尋找并且長期陪伴極少數卓越公司,因為絕大多數的市場回報都來自于此。
當BG通過詳盡研究堅信亞馬遜、特斯拉、Illumina等屬于這樣卓越的公司以后,會愿意用巨大的籌碼和極大的耐心陪伴公司長期成長。
總體來看,BG的策略主要就是自下而上尋找具有潛力迅速成長到數倍于如今規模的企業,然后集中持股長期投資,個股通常持有10年以上。
這一投資策略過去十六年投資年化回報為12.38%/年,大幅高于MSCI全球指數(6.75%/年)和伯克希爾·哈撒韋股價(6.99%/年)。
BG的“盡調十問”方法論,開篇的圖就是在特斯拉投資上的生動應用
BG對于近年來興起的被動投資(passive investing)和量化投資(quantitative investing)兩大策略都相當排斥,認為被動投資僅關注于降低交易成本,量化投資則將投資抽象成了因子游戲,兩者都忽略了對企業長期競爭力、財務狀況和戰略能力的判斷能力。在被動投資日益興盛的今天,BG的存在和成功證明了公司基礎性面研究的價值。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BG同樣遭受了巨大損失。盡管投資者逃離亞馬遜之類的科技公司,BG卻毅然決然支持貝索斯的愿景。該公司“先正面思考,后負面批判”的方法論(下面還會提到這個有點獨特和有意思的文化,本次新冠疫情期間也是)誕生于亞馬遜卓越的韌性和巨大的成功。
當然,Baillie Gifford能夠采取如此的投資策略也和其資金性質和治理結構息息相關。
從1984年起,公司便是英國重要的養老金管理人之一,因此資金期限非常長;此外公司的所有權完全屬于合伙人(目前43名合伙人,公司總共擁有271名投研人員),因此可以在不受外部股東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超長線的投資決策,也為員工提供了動力和長效激勵。
因為BG至今仍是獨立的私人合伙企業,這種所有權結構使其能夠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客戶及其投資上,重點放在真正的長期思考,而不是短期目標。
公司文化——好奇和樂觀
無論是最初級的分析師還是公司的合伙人,BG投資團隊都會討論和辯論其投資理念。他們一直在尋找新穎的見解、另類的觀察或深入的挑戰,以幫助完善投資案例并增強集體知識。
而且由于投資中沒有持久正確的答案,因此,團隊永遠不會停止提出問題?;诶碚撋系暮闷婧蛧栏竦姆椒ǎ顿Y團隊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激烈辯論對于其投資流程至關重要。
當分析師和投資組合經理齊聚Baillie Gifford的辦公室、共同思考對策之時,人人都要遵守一個規定——會議的前20分鐘必須要說積極的看法,只表達對股價上漲的信心。如果有人要發表批評意見,馬上就會被請出會議室。
聰明人容易持懷疑態度,這會把很多想法扼殺在搖籃里,這也正是各位合伙人所擔心的,這條樂觀規定就是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的發生。
此外,Baillie Gifford的投資非常重視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因素。公司對此頗為自豪,正在與亞馬遜進行可持續發展和勞動條件方面的合作,還在鼓勵谷歌多交些稅。
在知乎上,甚至有一位劍橋大學經濟學出身、畢業后進了BG工作的朋友這樣評價這家基金:
BG的持倉情況
全球范圍尋找高成長企業:2004年開始投資亞馬遜,現為第十三大股東;2011開始投資illumina,現為第一大股東;2013年開始投資特斯拉,現為第二大股東;2014年開始投資阿里巴巴(ADR),現為第四大股東,同時也不乏持倉十余年的騰訊、谷歌等科技巨頭的身影,具體前二十大持倉如下:
除了投資于全球上市股票,BG還投資于未上市公司和私募股權基金——BG持有估值2.1億英鎊的螞蟻金服股權,以及字節跳動6.1千萬英鎊左右的股權。
除上述兩家以外,BG還持有許多知名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如SPACE X(5.6千萬英鎊)、AIRBNB(2.6千萬英鎊)、WARBY PARKER眼鏡(3.6千萬英鎊)和美國的大數據獨角獸PALANTIR(2.6千萬英鎊);基金也有投資一些風投基金,如李開復的創新工場風投基金, SINOVATION FUND 3(9百萬英鎊)。
BG的旗艦基金Scottish Mortgage Investment Trust(封閉式)
BG近幾年在一級市場的投資統計(主要也是聚焦于互聯網、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來源:清科數據
加倉中國
——美團、蔚來、百度、好未來、拼多多等中概股都是BG的“囊中之物”。
·蔚來
BG曾參與蔚來的2017年11月D輪10億美元融資。
2018年10月,BG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文件顯示,擁有8530萬股蔚來股票,占比11.44%,受此消息,蔚來大漲22%。
2019年繼續增持,截至2019年12月31日,BG持有蔚來汽車13.13%的被動股權。
·美團
2018年9月19日,美團點評公布發售結果,Baillie Gifford現身,獲配5800萬股,占此次全球發售的12.08%。這是除了五大基石投資人之外,獲配份額較多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2020年4月14日,美團點評獲BG在場內以每股均價96.1713港元增持564.84萬股,涉資約5.43億港元。增持后,BG最新持股數目約為2.5827億股,持股比例由4.97%升至5.08%。
·青島啤酒(港股)
持有十五年以上,2015年7月增持19萬股至3281萬股(5.01%),2016年增持至5135萬股(7.84%),2017年6月增持至5896萬股(9.00%),隨后有增有減,最近一次為2020年6月減持2146萬股至3447萬股(5.26%)。
·百度
2010年前就開始建倉,之后成為并一直是百度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7%以上),2015年小幅減持,2018-2019年開始較大幅度減持,2019年持股比例降至4.27%,目前基本清倉。
·攜程
首次建倉時間2010年前后,2015年、2017年均進行較大幅度增持,2020年后大幅減持,從7.7%至4.32%。
·好未來
2016年初開始建倉,首次買入101萬股(0.68%),隨后一路增持(即使遭遇渾水做空),目前最新持股占比7.90%,已經成為好未來第四大股東。
·華晨中國
2019年6月18日,華晨中國獲BG在場內以每股平均價8.0868港元增持約2224萬股,涉資約1.8億港元。增持后,BG的持股數目為271306,000股,最新持股比例由4.94%增至5.38%。
2020年4月23日,華晨中國獲BG在場內以每股均價6.8735港元增持105萬股,涉資約721.72萬港元。增持后,BG最新持股數目為505,060,000股,持股比例升至10.01%。
·拼多多
拼多多2018年7月在納斯達克上市,2018年9月30日機構持股中顯示BG首次買入495萬股(占比0.11%)。2018年12月減持155萬股,2019年3月繼續減持128萬股,2019年6月繼續小幅減持4萬股,僅剩200多萬股。
2019年三季度大幅增持1400多萬股,截至2019年9月末,Baillie Gifford持有1638.88萬股拼多多股票,比上期持股數量增加685.16%,成為拼多多第二大機構持倉。后續一路增持,目前持股2725萬股,為第一大機構持股。
近期投資案例(新冠疫情時代)
在疫情期間,BG則買入了視頻會議軟件Zoom、有望研究出新冠病毒疫苗的Moderna、數字健康初創公司Teladoc、還有租售課本的網站Chegg等等。
Baillie Gifford在Wayfair也有很多投資。疫情剛開始的時候,Wayfair的股價暴跌,但隔離開始以后,很多用戶開始重裝家居,刺激Wayfiar的銷售額暴漲,股價也因此上漲到了原來的8倍。
Peloton是一個健身平臺,居家隔離期間很多人用它來進行體重管理,刺激Peloton的股價大漲,Grubhub的股價也漲了不少。而Baillie Gifford正是這兩家公司的最大股東。
在經濟形勢如此不樂觀的時候,作為一家大型投資管理公司,Baillie Gifford的態度著實不同尋常。不過,它一直是這個行業的例外。
BG不怎么看傳統的評估指標,例如每股收益或者市盈率等,該公司只關注3點:增長、競爭優勢和持久力。它也不怕把投資者的錢押在會讓價值投資者暈頭轉向的股票上。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大熱的視頻聊天平臺Zoom,它的市盈率是400。初創便很受歡迎的電商平臺Shopify,市銷率達到50。
家居電商平臺Wayfair在2019年虧損了10億美元,是上一年的兩倍。但是,這幾家公司,再加上14個共同資金投資組合中30到50家公司的大部分公司,恰恰因為疫情加強了現有的趨勢,從而實現了增長。
協助管理Baillie Gifford旗下Long-Term Global Growth Equity Fund的Mark Urquhart稱,他正在挑選可能受益于線上以及居家服務成長趨勢的公司,因為新冠病毒的長期傳播最終將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典型成功案例分析
基本上,BG對看好的標的非常堅定且長期持有,不懼市場波動,并且會隨著公司被驗證及加速成長繼續大幅加倉。
不可能沒有失敗案例
當然BG也有很多投資失敗的案例,一方面通過跟蹤能夠及時止損,另一方面很難避免的就體現出了投資回報的非對稱性價值——“真正的投資需要尋找并且長期陪伴極少數卓越公司,因為絕大多數的市場回報都來自于此”。
很多時候是BG的投資也是逐步建倉的過程(特別是一些還比較小、不那么確定的標的),虧損率最差的情況也小于100%,而且額度也不會太大,而收益的就可能是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且重倉的,綜合回報還是可觀的。
42歲的Tom Slater參與共同管理公司的旗艦基金。他認為:“如果能碰巧壓中一兩家那些長期驅動市場的杰出公司,那么就可以彌補(投資其他企業)有些避之不及的錯誤。”比如在2012年,就抓住了云計算等新興趨勢以及阿里巴巴、騰訊等亞洲科技巨頭的發展勢頭。
Baillie Gifford認為,隨大流的做法導致了一些重大失誤,包括Eike Batista手上命途多舛的巴西石油公司OGX、維斯塔斯、Lending Club、Nio公司。還有陷入困境的愛彼迎和行李箱制造商Away,BG也持有這兩家公司的股份。
不過,諸如亞馬遜、特斯拉、擁有騰訊31%股份的南非互聯網媒體集團Naspers等成功投資項目分別提供了100倍、16倍和17倍的回報,遠遠足以填補失敗項目的損失了。
BG的成功能否復制?
透過BG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其也并是非一帆風順的,經歷了宏觀系統性危機、政治戰爭風險、戰略選擇失誤等多種磨難,但始終堅持獨立的合伙人制度(群策群力,避免關鍵人風險),而資管是一個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BG通過這種制度一方面獲得了人(這種所有權結構使公司能夠吸引和留住最好的投資人才,基金管理團隊穩定,每年離職率不超過5%)。
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其長期投資理念的代際堅持(免受外部股東干擾和短期收益訴求影響),兼顧傳承和活力,形成獨特文化,真正成為了阿里理想中的“活過102年的好公司”。
相對于兩種典型類型代表文藝復興(頂尖科學家量化)和巴菲特(實際上是做多美國,大多投資還是本國資產,依靠美國國運,此外還有保險模式及企業運營),BG的經驗可能更值得借鑒與吸收:
除了整體的系統性理念和方法,BG是建立在對行業和公司的深入理解之上,在全球范圍篩選真正優質的具備巨大成長空間公司,長期下注,重倉持有(也是逐步的過程,有些一開始也不是太大倉位)。
和高瓴等賽道投資方式也不太一樣,BG更注重公司本身,隨后在成長邏輯驗證的時候則繼續加倉專注這家公司。
另外,從BG持倉尤其是剛開始建倉的標的中去篩選研究也是一個不錯的跟隨策略,可以節省一些盲目的探索成本,還可能帶來羊群效應,當然長期看這不重要,短期可能帶來刺激影響,同時作為長期投資者如果其開始大幅減倉的票也要值得注意,尤其是持有時間還不長的。
還好有BG這樣的公司,一家有點理想主義色彩的公司,一家當迷茫時想一想就能帶來信心的公司,中國資管行業,加油。
摘自—華爾街見聞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神秘浙商鐘睒睒的“資本帝國” | 就是他,把醬油生意干得比中石化還大!海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