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萬碩士送外賣,哈佛畢業去街道,
時間:21-03-15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7萬碩士送外賣,哈佛畢業去街道,
學歷正在以驚人速度貶值
7萬碩士送外賣,哈佛畢業去街道,學歷貶值的時代來臨,普通人應該怎么辦?發奮讀書還有出路嗎?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國際化教育平臺,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有沒有發現,就像你辛苦掙來的鈔票,購買力大不如從前;辛苦讀來的學位,也正在貶值?
學歷貶值、或者叫學歷膨脹,是一個全球現象。
以歐美世界為例,本來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做的職業:比如工地監工,貸款經理,保險業務員,辦公室助理,現在需要本科文憑。
以前只需要本科學位的職業,比如政府部門主任,大學輔導員,旅游景點導游,現在需要碩士學位。
以前只需要碩士學位的工作,比如實驗室助理,社區大學講師,現在需要博士學位。
而以前需要博士學位的工作,比如大學教授,現在需要博士后的研究資歷。
中國情況也一樣。深圳南山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有哈佛博士學位,而清北學霸則成了一線城市小學的標配。聽說,700萬外賣小哥里,碩士生占比1%,7萬人。
三十年前,中專生都算國家干部,可以在單位當領導。現在研究生只能算入門,至少要個名校博士,才算是有拿得出手。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說,現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沒什么區別。
學歷膨脹,在美國總統中最明顯。
美國建國初的十多位總統,沒有任何高等教育經歷。喬治華盛頓沒有大學學位,林肯總共只受過一年正規教育。
過去一百年中,美國總統不僅要大學畢業,而且得有研究生學位。威爾遜有博士學位;肯尼迪、小布什、特朗普有商學院的碩士學位;羅斯福、尼克松、福特、克林頓、奧巴馬,還有現任美國總統拜登,都擁有法學博士學位。連拜登的老婆,都是教育學博士。
連“網紅”特朗普都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
沒個研究生學歷,你都不好意思競選美國總統。
對領導人的學歷要求,在東方古國也是一樣。這里不多說,大家自己腦補一下幾代領導人的學歷就知道,和美國沒有差別。
首先,當然是社會總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八十年代每年只有100萬人參加高考,而到了2019年,高考人數超過一千萬。1986年中國大學總共只錄取了57萬考生。而在2019年,大學畢業人數高達830萬。
1949-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和毛入學率,數據來源:教育部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中國和歐美,都在顯著提高。學位供給的大幅增加,必然會造成學歷的貶值。
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因為結果是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專業化。社會發展的標志,是職業的專業化水平。
醫院給你看病的醫生,幾十年前好多赤腳醫生,現在好多名校的研究生,是不是覺得放心了許多? 中學老師,幾十年前都是中專學歷,現在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當然能感受到區別。
所以,學歷貶值的結果,是整個社會享受到了專業化的紅利。是社會發展的標志。
另一方面,根據一般經濟學原理,學歷貶值和貨幣貶值一樣,是因為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用俗話說,就是狼多肉少。
職位空缺也就那么幾個,應聘的人一大堆。總要找個合理的由頭把你給淘汰掉吧。學歷就成了最好的篩選借口。結果水漲船高,街道辦事處主任需要哈佛大學博士學歷,清北學霸成了深圳小學老師,連個辦公室打字倒水的文員都要985本科學歷。
這說明社會就業,正在變得越來越難。階層上升的通道,正在變得狹窄。
所謂內卷,就是說當投入越來越多時,產出卻越來越少。資源投入越來越多,效率卻越來越低,雖然總量在增長,社會發展卻出現停滯的苗頭,出現了 “沒有發展的增長”。
顯然,很多職位是根本不需要高學歷的。用人單位越來越高的學歷要求,只能說明競爭加劇,沒有更好的借口淘汰掉這么多應聘者。
此外,中國和歐美的大學,都在順應這個學歷貶值的時代要求。
大學為這個大趨勢推波助瀾,不斷生產社會并不需要的高學歷“人才”。因為,大學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并不一致。
大學只有不斷擴張,才能從政府和社會拿到更多的資源,才能做大做強,培養更多學生,擴大自身的影響。
不斷擴招,不斷建立新的學院,讓教研室主任變成系主任,讓系主任變成院長,符合大學的利益。高等教育的擴張,是大學的內在需求。
學生畢業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并不是大學的核心利益訴求。換句話說,大學更像是公司,是教育服務的提供方。
學生是客戶,是服務的購買方。客戶在完成購買之后,邊際效益如何,性價比夠不夠高,不是賣方要考慮的問題。
所以,只要有機會,大學都會拼命擴大產能。畢竟,你不擴招,其他大學也會擴招。你不吃這口肥肉,自然有其他高校來吃。一兩所高校精簡機構和減少招生的決定,無法改變學歷膨脹的大趨勢。
美國加州大學新生錄取逐年上漲
另一方面,由于學歷有著標志社會地位的功能,就算在學校里啥也沒學到,畢業生一般不會自毀門面。因為砸學校的牌子,就是砸自己的招牌。所以,一旦教育服務的交易完成,買方和賣方的利益,就神奇的被綁定在一起了。
與一般生意不同,就算文憑注水嚴重,大學不用太擔心顧客會留差評。畢竟,只要不是太爛的學校,學生畢業后大都會如游子看慈母一般深情回望母校。
對于教育的購買方,學生和家長來說,被迫購買性價比越來越低的學歷,卻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在一個內卷的社會中,雖然不斷擴大的投入,只能帶來微弱的邊際增長。但問題是,如果一旦放棄投入,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因為社會的出路,正在變得越來越狹窄。有學歷,未必成功。沒有學歷,肯定死路一條。
你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嗎?
這就是為什么無論中美,大學都在培養太多社會根本不需要的碩士和博士。結果,大量的人文科學和基礎自然學科的博士,在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
每一個大學職位空缺,至少會有數百個博士寄來簡歷。同時,能找到工作的博士也發現,由于供給過剩,競爭激烈,高學歷擁有者的實際收入,并沒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這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讀博士是在浪費時間。
在知乎上,關于讀博是否值得,是否浪費時間的討論非常多
最后一個原因,是整個輿論導向的變化。
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對學歷的高要求,正在形成正反饋。用俗話說,就是上行下效,楚王好小腰。
數十年前,當社會還在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年代,學歷并不是榮譽。那時,象牙塔里的書蟲,手上腿上沒沾過點臟泥,似乎都有點兒不好意思。
而改開數十年后,風向劇烈轉向,我國公職人員學歷水平大幅提高。簡歷中的碩士博士學位,已經屢見不鮮。
對風向最為敏感的商人群體,也開始紛紛為獲取高等學位而奔走,不惜花費重金。2018年X東大佬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性侵風波,就始于該大佬去美國讀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旅程。
事后據媒體報道,美國這些DBA學位項目,乃是專門為中國富豪打造,課程注水嚴重,學費卻極為高昂。
可見,中國985大學的博士頭銜,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愛馬仕。要想與土豪區別開,還得是漂亮國的燙金文憑。
總之,社會競爭的加劇,上升通道的狹窄,輿論導向的轉向,以及大學的內在利益需求,讓學歷膨脹的趨勢在短期內很難逆轉。
學歷貶值的全球趨勢,對于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以下幾點。
首先,大學本科學歷,正在從過去的奢侈品,變成現在的剛需。無論從事什么職業,一個過硬的本科學歷,是入門級別。
同時,耗時耗力的博士學歷,并不適合所有人。在讀博之前,建議對于學科現狀和就業前景,做一個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做決定。
對于讀博的機會成本(就是因為讀博士而失去的其他職業機會),要做一個合理的估計。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對于某一學科的興趣。
要知道,一旦興趣變成職業,結果很可能是興趣的死亡。對于眾多普通人來說,職業的選擇,和個人的興趣,多數時候并不是一回事,千萬不能混淆。
短期的碩士課程,如果有助于就業,應多加考慮。事實上,美國從80年代以來,碩士學位的人均持有比例,是增長最快的。另外,有靠譜就職培訓的大公司,也是職業教育的一種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最終,學歷只是一個通往理想生活的入場券。真正的成就,只能來自于真實社會中的歷練和積累——無論這個社會有多么內卷。
摘自-北美留學生日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撬動”資本市場的第一杯奶茶 | 震驚!知名私募虛增凈值18億,挪用產品6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