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得好不如退得好!石頭科技遭投資人減持 ?折射創投圈真實尷尬
時間:21-07-02 來源:科創板日報
投得好不如退得好!石頭科技遭投資人減持
折射創投圈真實尷尬
《科創板日報》(特約記者 陳夢婕)訊,在投資圈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投得好不如退得好。意思是說,VC、PE們雖然有識別千里馬的眼光,但如果在二級市場上退得太早,或者退出時機不佳,那么這筆投資也不能算得上是一筆得意的投資。
在此背景下,《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石頭科技近日發布股東減持公告:公司員工持股平臺石頭時代、公司股東丁迪、高榕、啟明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220.03萬股。
聯系到石頭科技是科創板第一高價股。那么,此時背后股東開始減持,或許將成為業內“退得好”的佳話。
三大投資人高位減持,投資收益將超10倍!
在石頭科技減持股東的名單中,丁迪、高榕、啟明為石頭科技的早期投資人。
天眼查顯示,這家科創板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一家專注于家用智能清潔機器人及其他智能電器研發和生產的公司。
在2015年3月最早的A輪融資中,丁迪以個人投資者身份進入到石頭科技的股東中,但交易金額并未披露。2016年3月,高榕、啟明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進入。同年4月,兩者現身B輪融資中。
似乎是很看好這一黑馬,高榕、啟明在2017年9月又以股權轉讓的方式進入。自此,這兩家創投機構是三次加碼石頭科技。
盡管每一次投資的金額均未披露,但《科創板日報》記者從招股說明書中發現了交易細節。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丁迪為石頭科技創始人之一。2014年,丁迪與昌敬、毛國華、吳震共同出資,成立石頭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昌敬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彼時,丁迪只出資了3萬元,就獲得了石頭世紀科技3萬股的股份。
之后在有限公司設立時,丁迪又進行投資,但根據披露,這一301.25 萬元的投資款項未實際到賬。2015年3月,丁迪與天津金米(小米集團創投)、上海赫比進一步增資。自此,兩次投資下來,丁迪在石頭科技身上的投資金額為314萬元。
換句話來說,初期,丁迪只用了314萬元,就得到了石頭科技7.9%的股權,即395.0085萬股。而對應現在1422.94元的股價,這一股權價值高達56億元!雖然目前只是減持部分,但可以想象,減持金額應該上億元。
對于高榕、啟明來說,其獲得石頭科技股權的成本則要比丁迪高得多。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12月,高榕、啟明首先以2113.5萬元和1835.2萬元接盤上海赫比手中的股權;之后于2016年3月,又加碼6539萬元和5678萬元。2017年9月,兩者又分別以180萬美元和150萬美元收購了股東萬云鵬、昌敬、毛國華等人的股權。
自此,粗略計算,高榕和啟明在石頭科技身上投入的資金均達到1億級別。
不過,對于創投機構來說,如今石頭科技的股價也讓人十分滿意。6月28日,石頭科技收盤價為1200元,較減持公告發布時1422.94元的價格,下跌了15%。但這一價格較發行價271.12元仍然溢價342%,而且對于丁迪、高榕、啟明三大投資人來說,此番減持也至少獲利10倍左右!
投得好不如退得好,諸多基金均操作“失足”
面對三大投資人的減持,有投資行業資深人士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投機構需要對自己的投資進行再配置,所以減持屬于正常操作。而且石頭科技估值一直處于高位,對創投機構來說,減持也符合經濟利益。”
不過,該人士也認為,減持不論規模大小,都可能在市場上形成沖擊,因為表現的是趨勢,影響的是心理。
《科創板日報》注意到,在石頭科技股東選擇減持的前一個月,5月28日公司曾發布股權詢價轉讓事項,確定受讓方為景林資產、廣發基金等。而該番交易價格為1111元/股。也就是說,即便是股價高達千元,仍有機構愿意在二級市場上高位買單。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場分析師表示,“從盤面上看,機構在1111元高位接盤后,石頭科技的股價又向上沖了一截,即到1422元。這一價格顯然已達到或者超過了創投機構的心理預期,進而伺機減持。畢竟,二級市場的變化很快,一旦時機把握不準,就是上億元的損失。”
按照該位分析師的說法,股權私募基金無論是否知名,在退出時均有馬失前蹄的現象。即投得好,退得不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投資特斯拉的基金。根據報道,由于提前清倉,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因此錯過了70億美元財富!
70億美元換算下來,就是450億元左右的人民幣。這對于任何一家創投基金來說,都是慘痛教訓。根據披露,2019年12月31日,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售出了820萬股特斯拉股票,而2020年特斯拉股價最高達到2318美元,這意味著70億美元對于沙特公共投資基金來說,還是保守估算的損失。
面對這一“失足”操作,沙特公共投資基金也不愿做過多評論!
除此之外,在國內名氣很大的高瓴資本也在2019年四季度提前清倉特斯拉,進而沒有達到張磊所說的:“Think big, Think long”,做時間的朋友。
A股市場上,前段時間,知名創投機構達晨系前腳剛減持熱景生物,后者股價在5天之內就漲超130%。
數據顯示,達晨系減持價格區間為39.95元-44.37元,而之后公司于4月16日的收盤價120.34元,這意味這家老牌創投基金至少每股少減持了75.97元,也就是說,因為“莽撞”錯失了3.47億元的投資收益!
再者,在港股市場上,號稱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貝萊德也是操作也存在類似狀況。根據公告,4月9日,貝萊德增持中聯重科(01157)約175.03萬股,每股作價11.6267港元,總金額約為2034.98萬港元。
但中聯重科并不爭氣,近一兩個月來接連下跌。或許是“氣”得不行,6月11日,貝萊德減持中聯重科719.3萬股,每股作價8.47港元。但6月18日,中聯重科報收9.2港元。這意味著即便是止損,貝萊德也多損失了525萬港元。
盡管這一金額對于貝萊德管理的資產規模并不算什么,但也可看出PE機構在退出時的心態或許與普通人一樣。業內人士表示,投得好不如退得好,是投創圈內的真實寫照。
摘自-科創板日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330億!平安人壽收購凱德集團旗下上海 來福士... | 元宇宙=數字虛擬世界:互聯網的下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