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錦解讀:中央經濟會議10大政策與趨勢 (企業導讀)
時間:21-12-13 來源:李錦解讀國資新聞
李錦解讀:中央經濟會議10大政策與趨勢
(企業導讀)
● 2022年的經濟主題:
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 2022年的10大政策方向
1、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
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二是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三是減稅減費政策要強化力度
2、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四是公平競爭政策深入推進,
五是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六是房產政策堅持租購并舉
七是是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
八是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
九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十是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
●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
晚上公布的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往年有兩個區別:一是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般是一周后召開,這次是四天后便召開。二是時間提前,往年是12月17日至20日之間,今年提前了一周,給人感覺是工作的主動性強,準備充分。
今年會議公報是4700字,去年是5300字,但是感覺到整體內容更具體、更豐富了。提出一些新提法,例如十大政策,五個正確認識。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向來是含蓄而內斂,而經濟工作會議是最直白的。特別是“政策”“穩定”兩個字,提得特別多。明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宏觀經濟穩定至關重要。2022年,我們即將迎來的經濟變化是什么?一看就知道有那些政策變化,明年企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下面從23個看點來分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側重于從國有企業角度來分析,也對民營企業進行分析。
看點一:首提“三重壓力”,兩提“不確定”,外部環境壓力較大。
這里面首次提出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讓”的三重壓力,對待明年的形勢用了“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特別是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后面這句話,“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句話國際風云的變幻“不確定性”,已經知道但是變化“不確定”,給人很強烈的懸念。其實,我們自己內需消費的恢復受疫情影響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看點二:再次提出經濟建設為中心,意味著政治上不折騰。
因為“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詞是很久沒有提了,現在提出,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政治上不折騰,要提出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上質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連在一起,表達中央的決心,不搞政治運動,不受外界的干擾,這兩個“不”給人的感覺非常鮮明。
看點三:指導思想段落七次提“穩”,總體思想是一個“穩字篇”。
會議公報連提25次“穩”,相比往年的“穩中求進”,這次多了四個字:“穩字當頭”。在指導思想這一節里面出現七個“穩”字。其中,“平穩的經濟環境”“穩中求進的基調”,“做好六穩戰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和后面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感到2021年發展是以“穩”當頭,“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也是講“穩”的方法。
看點四:對明年宏觀經濟工作的基本定調,穩中求進,“進”是主旋律。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會議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實踐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是基礎和前提,進是目標和方向,兩者相輔相成。
過去對于宏觀經濟通常也有“穩”的描述,但是這一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描述是非同尋常的。中國的經濟恢復并不平衡 ,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今年外需明顯好于內需,上游產業(例如煤油)明顯好于下游,大中企業明顯好于小微企業,工業明顯好于服務業。但是今年三季度我國GDP增長已經掉到4.9%,四季度不出意外會跌破4%,2022年仍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內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這個趨勢如果不采取較大力度的措施去干預,有硬著陸的風險。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我國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2021年隨著疫情影響減弱,政策力度趨于謹慎。2022年政策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總基調,預計2022年速度將可能在5.5%左右,赤字率水平仍將保持在3%左右,專項債的額度在3.5萬億。
看點五:圍繞穩中求進,提出十大政策。
穩重求進,關鍵是要進,這里宏觀政策,包括財政、稅收、貨幣 ,微觀上,包括公平競爭政策、結構政策、房產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這是第一次列出十大政策。中國政府的政策包是豐富的,這次,是充分使用與發揮政策的年份。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看點五: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
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有望前移至上半年,同時強調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積極財政政策需要首先做好保市場主體、保收入和保就業的相關工作。多次強調一句話,防范地方債,要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這次是“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但是,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
看點六: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始發力。
美聯儲即將啟動Taper,縮減QE,擰緊水龍頭,逐步開啟貨幣正常化進程。而在這次會議上,告訴我們中國可能會與其發生背離,降準甚至是降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方向是定向的降息、降準、再貸款,給新基建、新能源和數字經濟,還有信息消費等領域。2022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動能可能繼續減緩,穩增長壓力進一步加大。在12月6日政治局會議同一天,央行來了一次全面降準。很明顯,在“穩字當頭” 的基本定調下,為了對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的風險,我國將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看點七:新的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有望在明年出臺,進一步加碼減稅降費力度。
2021年以來,工業品連續漲價使得企業利潤向上游產業轉移,中下游產業生產成本明顯上升,利潤空間持續受到擠壓。2022年,中小微企業依然將面臨較大生產經營壓力,在延續制度性減稅、落實已定緩稅政策的同時,研究采取新的組合式、階段性減稅降費措施,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支持制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和創新升級。延續中小微企業稅費減免政策和就業穩崗補貼,扭轉中小微企業全面放緩態勢。這將有利于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增強供應鏈韌性。幫助他們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恢復發展。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看點八:微觀政策要激發企業活力,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上億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韌性、潛力所在,有力托住了就業基本盤,宏觀政策要繼續圍繞市場主體展開。特別強調要提升市場主體的信心,公平競爭,反壟斷,各種所有制競相發展,那么,不光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要反壟斷,在一定程度上目前是指民營企業。
看點九:結構政策要打通生產、分配、流通的各個環節。
強調了要對供給側結構改革國內的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的各個環節,是在結構的整體調整上要下力氣的。居民消費支出持續低迷,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實際消費增長幾乎停滯。消費增長潛力可能已經出現“長期下滑”。2022年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趨于復雜,疊加高基數因素,出口增速將出現明顯回落。
在消費方面,加強中國新能源,包括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動力電池、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要保持持續穩定增長。
看點十:要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啟動基礎再造工程,形成一批新的企業。
無論是政策端還是資金端,對于制造業和民企的支持力度將不會減弱,以推動制造業投資平穩增長。將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未來一個時期的政策目標是充分發揮全工業體系和全產業鏈的優勢,依托政策和資金的扶持,通過國內生產結構的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和暢通內部經濟循環,依靠內部力量補齊制造業短板,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看點十一:對住房改革再次出現,特別提出了開發新的發展模式。
今年高層不斷出臺政策,屢次收緊樓市調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沒有這句話,這次重新強調。顯然,不光是指房地產產業,是租房購房的兩種模式,同時為長久地發展造成良性循環。從“以圧樓市換穩定”,轉入“以保障房換穩定”。去金融化、去土地財政以及存量調整等戰略定位決定了與房地產相關的宏觀變量將面臨趨勢性回落。不管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房地產最后都是要著陸的,這個著陸點是“新的發展模式”。當然,包括不排除合理安排房地產銀行貸款,支持居民購房剛需,保障市場供給。
看點十二,科技創新出現三處“國家”字眼,強調國家的力量。
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對核心科技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表述。下階段對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撐力度加強,核心科技新興產業或將迎來政策紅利期。在這里連續出現三處國家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給人的感覺是國家的力量在科技中進一步強化,當然有一部分全國重點實驗室是放在企業內,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強調用市場化的機制建立企業創新投入。
看點十三:改革開放的政策是要激活發展的動力,而不僅是企業單個的活力。
要朝前走,要發展。發行股票注冊制,這是第一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暢通國內大循環的角度來看,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疏通政策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強調的是整體發展的活力。
看點十四: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
這里專門點出三年行動,按計劃,在2022年7月份前要完成任務。這里沒有展開講,調子也不高,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看點十五:電網的改革,按照“抓住中間,放開兩頭”推進。
電網的改革方向還應該是“抓住中間,放開兩頭”。米和豆子要分清楚,輸變電要控制起來,發電和銷售的兩頭一定要放開,這樣,就要做好分類,總體進展不快,這是一個重要的改革任務。
看點十六:鐵路的改革,要突出解決優化鐵路網運關系。
制約鐵路發展的一些體制性問題仍然存在,突出表現在鐵路國有企業功能界定不夠明確,網運合一高度融合體制制約了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鐵路運輸主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規模力度不及預期,鐵路投融資領域出現“市場失效”現象。重點是鐵路功能定位問題,突出 解決優化鐵路網運關系,是全面深化鐵路改革在實踐層面的首要關鍵問題。
看點十七,在共同富裕做好公益性慈善事業。
公有企業要有較大的空間。這里面提出要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同時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心的領域,這里也是國企在2022年要加強的,包括健康、養老等領域,民生領域要加快發展。
看點十八:提出了為資本設置“紅綠燈”的新提法,要加強對資本的監管。
“紅綠燈”的通俗易懂提法,寫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意味著要加強對資本的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在這里意外地把“兩個毫不動搖”放在資本的內容來講,不象過去放在前面來講,那這樣意味著在資本監管方面,應該有更大的力度。最終是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搞死。
看點十九:強調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同時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油氣領域開發和廢氣物循環利用方面的企業將會得到優惠,加快發展。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看點二十:銀行出事,政府不會大包大攬,讓銀行自己來解決問題。對金融行業,要地方、金融和行業三方的責任,壓實企業自救的主體責任。把握探大風探縱火不提供預約,意思要分步進行,不要一刀切,防止因為這件事影響經濟的發展。
看點二十一:碳達峰碳中,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要確保能源供應。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保證電力穩定供應,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
不能出現限電式運動式減碳。實現雙碳目標,要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要遵循中央所強調的“先立后破”。
看點二十二: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區域發展對內就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經濟圈等城市群協同發展,對外就是RCEP協定。2022年,RCEP協定將獲得各個成員國批準,進一步整合東盟與東亞各國經濟深度捆綁的機遇,中國要抓住這個契機,在國內實現市場要素更高效率的配置,為加入門檻更高的CPTPP奠定基礎。
看點二十三:國企要做好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供應。
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統籌安排好煤電油氣運保障供應。做好糧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穩價。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加強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特別是煤、電、氣、運輸五個方面的保障,國企要當好人民群眾的保護神。
會議對干部工作能力與工作作風提出要求,重在一個“穩”字。對領導經濟工作,不是真抓實干之類的話,而是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有系統思維、科學謀劃。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領導干部要堅持正確政績觀,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慎重決策、慎重用權。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三嚴三實”,堅決防止簡單化、亂作為,堅決反對不擔當、不作為。這種要求是明顯的。
推薦閱讀
● 習近平重要講話及高層會議精神解讀
中央會議重要信號,透露2022年是穩增長之年
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的思維導圖
學習全會精神 領悟理論創新——在國企講授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
學習六中全會公報,重點與新提法的梳理
10個方面解讀李克強剝離國企辦社會批示精神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企業解讀
企業家座談會精神深度解讀
讀懂總書記“陜西國企講話”的九層含意
“17萬人大會”的抗疫歷史傳奇
未來10年國家要做的事情,已經亮牌
● 國企改革
為什么最好的國企混改文件出在山東
新組建的中央企業集團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國稀土為什么要再次重組?因為賣了白菜價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怎樣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
中國普天從輝煌走向暗淡的教訓值得總結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推進到什么程度了?
國企改革新話語體系的形成
李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必須講清三個階段
南北船重組的背景、意義及建議
國企改革的邏輯混亂要引起重視
東北振興治本之策,劉明忠是怎么找到的?
● 重大經濟與國企新聞
對央企總部外遷預測
恒大危機處理方案:政府不要管 趕快重組
中國為什么要講共同富裕?怎樣通過分配改革實現共同富裕?
央企接連出手布局養老產業 應該再快些
疫區火線換將及武漢新書記王忠林印象
京滬高鐵負債難題破解的回憶
中央為何要將動能轉換試驗重任交給山東?
● 李錦調研典型案例與沂蒙精神
姜春云:新聞記者的良師益友
把我的《家國七十年》當作思想史讀的人
回憶胡耀邦對基層改革與記者的支持
紀念“萬元戶”調研報道40周年
看望總是說“俺老師”的學生王際靈
三中全會后第一個月我發現包產到戶
九 間 棚 賦
沂蒙精神怎樣發揚光大?怎樣走出山東?
新疆推薦九間棚為全國扶貧先進,說明什么?
萊西會議親歷記(之一)
摘自-李錦解讀國資新聞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潛望|商湯通過上市聆訊,從“長期主義”看 ... | 一文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五大信號 |